“天上真有掉馅饼的好事啊!”
关于与“应善良”的10多年交道,省外侨办调研员朱奎吉记忆特别清晰——
“1994年4月20日,我们省外侨办收到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上海办事处代表闵其祥先生的一封来信,信中简单介绍了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先生近年来在内地捐资助学的情况,表示愿意资助河南省山区、老区和贫困地区小学教室危房的改造。
当时看了信后,我们不太相信,因为在这之前省外侨办也曾经收到过境外团体和个人的多次来信,有表示愿意捐赠汽车的,也有表示愿意捐资帮助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但(办成的很少)大部分都没有什么结果。沈炳麟先生出生在浙江省,事业成就于港埠,同我们河南非亲非故,毫无瓜葛,况且无往来,却主动写信给我们,愿意捐钱帮助我们改建小学教室危房,真有这种‘天上掉下大馅饼’的好事吗?”
老朱充满狐疑。但他没有轻率地把信函扔掉不理,而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上海办事处报送了一份材料,同时也向国侨办发出了询查。
这一问,他倒震惊了——原来,在国侨办,沈炳麟先生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慈善家。
当年9月中旬,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代表胡修康、闵其祥两位先生首次来到河南,考察了信阳市商城县苏仙乡琉璃河小学。当时闵其祥先生已是73岁高龄,胡修康先生因晕车身体也不太好。但他们不顾年高体弱、长途跋涉劳累,一到商城县,立即深入到大别山腹地的穷乡僻壤,实地察看小学校舍的危房。这里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几间土木结构的矮小破房,透风漏雨,阴暗潮湿,里面坐满了瞪着一双双好奇而又胆怯的眼睛的孩子。祖、父辈们用过的桌凳,修修补补仍在使用。
两位代表十分仔细地到每个教室进行察看,认真清点了各班的学生人数,向老师和校长询问了解有关情况之后,立即在现场同陪同考察的县、乡、村和学校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就学校的改建计划、建校资金的筹措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拿出了学校危房改建的初步规划。
闻讯而来的当地老乡们纷纷拥进校园,从他们一双双充满企盼的目光中,陪同两位代表考察的县、乡、村领导再次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双手捧着一包当地出产的茶叶,恳请两位代表收下,被闵其祥先生婉言谢绝。应善良福利基金会代表的这种求真务实、认真负责、无私奉献、俭朴廉洁的精神给豫南大别山区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沈炳麟先生批准,应善良福利基金会捐资帮助该校新建的一栋建筑面积516平方米的教学楼诞生了。竣工典礼时,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恩美楼”前,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孩子们载歌载舞,来表达他们对沈炳麟老爷爷的感激。一位80多岁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人群后面,仰望着崭新漂亮的“恩美楼”,口中喃喃说道:“几代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的后代有了希望了。沈炳麟先生,好人啊!”
1995年5月,沈炳麟先生派代表胡兆康、李衍赓两位先生到信阳,考察了9所小学,决定捐资148万元人民币,帮助新建9栋教学楼,建筑面积共计5820平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学校教室和老师办公室的问题,使这些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在考察学校时,由于连天阴雨,山区道路泥泞不堪,通往潢川县隆古乡堡子口小学的土路汽车无法驶入。当时已80多岁的胡兆康先生坚持冒雨步行前往,往返8公里,在泥水里跋涉了4个多小时,等回到招待所时,浑身全被泥水湿透,累倒在床上……
见贤思齐,朱奎吉对记者说:“应善良福利基金会的代表来当地考察时,他们不住宾馆,只住政府招待所,吃饭也极其俭朴,为了不影响工作,有时干脆就在乡下用餐。白天顶风冒雨下乡考察,晚上回到招待所还要赶写出当天的考察汇报材料。由于去考察的地方大都是贫困地区,招待所的条件十分简陋,有的房间连桌椅也没有,就只好趴在卫生间的洗面台上写作。广大干部群众对沈炳麟先生慷慨解囊、捐资助教的义举和代表先生的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深为感动,纷纷捐款捐物、出义务工,群策群力,力争把沈炳麟先生捐建的学校早日建好。”
12年来,沈炳麟又向我省濮阳、台前、范县、安阳等贫困县捐建了一批学校。
至今,沈炳麟已经向我省无偿捐建了50所学校,捐助了93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