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今天刊登评论说,自安倍担任日本首相以来,虽然只有短短两三个月时间,但中日关系出现了明显松动,小泉执政期间两国关系持续了多年的僵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举足轻重的大国,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影响。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事,而且对地区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两国关系出现的良好势头来之不易,不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也对中日两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加以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一势头。
过去几年,中日关系频频出现危机,高层往来受到影响,双边矛盾日趋显现。文章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固然与小泉的个性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基于以下三大原因:一是中日两国几乎同步出现了社会和国家目标的转型。在中国方面,全社会都致力于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在日本方面,则追求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的全方面实力提升,使自己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二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引起了日本主流社会的警觉。三是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导致了美国对亚洲事务的更大关注,美国借重日本的地缘需求明显提高。
基于以上三大原因,中日关系进入了政治“敏感期”。作为敏感期的重要特征,中日双方互信程度有所下降,一方对另一方在内外政策上的风吹草动,都显得十分敏感。这种外交上的心理特征大大增加了两国关系发生危机的诱因。
中日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国家,双方都面临如何对待另一方崛起的问题。双方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不仅关系到亚洲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更影响到中日两国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就中国而言,早就提出了和平发展的目标,就也包含着要与日本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但日本方面却采取了偏重于遏制和对抗的政策。
文章说,在小泉执政的几年中,对华强硬路线没有使日本得到什么好处,对日本实现“正常国家”的战略目标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干扰了这一目标。从安倍上台后的对华政策看,日本新政府似乎意识到,和中国对抗不仅达不到日本的目的,反而有损日本的利益,互利双赢是中日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的唯一选择。安倍访华期间,中日双方提出了“战略互惠关系”的概念,说明两国在经过过去几年关系倒退的教训后,对如何正确处理两国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积极变化。(施君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