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湖北文化周”在北京天桥剧场闭幕了,压轴大戏是湖北荆门艺术剧院献演的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为求得一张门票,找到工作人员说明,自己是专门从江苏赶来的;中国戏剧学院一下提出要1000张戏票。那天晚上,演员7次谢幕,观众的掌声响起7次,一浪高过一浪。在荆门市,很多人都能唱上几句《十二月等郎》,那是因为,这戏在那里久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至今已经演出了200多场!不管在哪里演出,都有人感动得流泪。
一出“农民戏”,何以引起城里人这样的共鸣?一部地方戏,如何赢得外地观众的这般喝彩?
这是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人性和人情是相通的。《十二月等郎》是一部以农民因外出打工而引发的情感方面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地方戏,它更是当代中国农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另一方面,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和打理那一亩两分地,妇女大多留在了农村。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必须向非农产业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这是方向。但是,这个过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农民情感上的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时代难题,至少应该引起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关注。现在,艺术走在了前面,这是令人欣慰的。有人说,《十二月等郎》是送给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众的一缕温暖,是一种情感的疏导和抚慰,也表达了人们对乡村生活自我建设的浓浓的希冀。中国戏剧学院特聘教授傅谨说:“切不可简单地将脱贫致富看成解决农村问题、改变农民生活境遇的全部。在任何时代,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都并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和财富;一代又一代农村女性对于温情既原始又深刻的守望,或许比起金钱和财富更具人性的价值与深度。”这样的提醒,值得重视。
当然,我们说话不能脱离农村和农民的实际,中国农村的主要矛盾是农民普遍还不富裕。下最大的决心突出地解决这个矛盾,应该坚定不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高度关注农民的情感需求,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也不是不能有所作为。比如,通过发展乡镇工业,让农民就地实现产业的转移;即使一定要走出去,可不可以引导农民尽量地就近“出走”?农民工是不是也应该享受探亲假的待遇?
重视农民的情感需求,这是对农民起码的尊重,也是社会文明和公平的一种体现。真的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了,至少可以缓解这个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