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会
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王研、张晓晶)目前正值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开招聘会。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招聘会开起来人山人海,表面看红红火火,场面壮观,但真正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尤其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招聘会,既浪费了毕业生的钱财,更伤了毕业生的心。这样的招聘会正面临着信任危机。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名,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社会机构看准了大学毕业生急于就业的心理,把组织招聘会当作了生财之道。如最近南京的一个招聘会门票20元,号称有600家单位到场,提供3万个工作岗位,可买票进去一看,实际规模和质量却明显“缩水”,结果闹出了“退票”风波。有的招聘会虽然规模搞得很大,档次好像也很高,但主办者请了一些并不招人的单位到现场摆样子助阵。这一现象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毕业生们东奔西跑受了罪,最后还落得失望而归。
纯粹为了赚钱不顾效果、甚至采用欺骗手段办招聘会,不仅倒了自己的牌子,更危害他人。首先是加重了毕业生的经济负担。一些有名无实的招聘会动辄收费20元、30元,参加几场就够贫困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了。其次,加重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注水”招聘会上找到工作的概率很低,这让原本就有危机感的毕业生,心理更加紧张和焦虑。再次是扰乱了就业市场的秩序。
招聘会原本是为了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交流平台。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举办人才交流会、招聘会的单位,应当有相应的资质;招聘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而诸多“注水”招聘会相继出现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说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仍有很大差距,暴露了有关部门管理的漏洞。
面对以赚钱为目的的“注水”招聘会,一方面毕业生应增加辨别能力,注意辨别主办者的资质;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学校应该多出面举办一些专业性强的供需见面会,多提供一些高效服务;而更为关键的是,主管部门必须尽职尽责,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对社会上举办的招聘会规范管理,严格把关。别再让“注水”招聘会蒙骗毕业生的钱财了!
不切实际吹嘘过多商业操作招聘会面临信任危机
11月29日清晨,北京风力三级。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小刘7时起床,准备参加位于农展馆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9时40分抵达农展馆时,农展馆门前已排起长龙。直至13时出馆,小刘一共投出20多份简历。饿得发慌的她在门口买了一个烤红薯大口嚼了起来。
谁来监管“注水”的招聘会
当下什么地方最热闹?我看大概算人才招聘会了。成千上万的应聘者潮水似地涌进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拥挤不堪的场面令人心悸。前不久,郑州市就发生过由于求职者太多而把自动电梯扶手挤垮的事件,常州市某招聘会也因拥挤而发生意外,导致多人受伤。
赶集式招聘会已成应届毕业生求职“鸡肋”?
疲劳焦虑的求职队伍排成长龙、各式简历如雪片般满场四散、供需双方忍受着哄闹声寥寥数语就结束了面谈……昨(10日)日,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九大场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全部落幕,面对接二连三的大型招聘会,毕业生们越来越有“鸡肋”之感———去了,疲惫不堪收效不大;不去,又怕错过万分之一的机会。诚然,拥挤的招聘会背后隐藏着人才供需矛盾以及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深层次问题,一朝一夕难以改变现状。
黑龙江省教育厅通知严禁举办盈利性毕业生招聘会
针对个别单位和中介机构冒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大中专学校的名义举办盈利性毕业生招聘会的现象,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招聘活动的管理,严禁举办未经批准和盈利性的毕业生招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