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王建新阎晓明:本报驻北京记者(文中以“京”字表示)
田泓:本报驻上海记者(文中以“沪”字表示)
回放
“北京奥运”对话“上海世博”之一·机遇篇(11月27日本版刊登)
12月26日12时,淡蓝色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看台上方最后一块气枕安放完毕,外层膜结构全部完工。一个完整的“水立方”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奥运场馆建设又迈出关键一步。
此前不久,随着园区内最大的动迁单位上海浦东白莲泾浦钢公司16层办公大楼的爆破成功,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也进入新阶段。今后,包括主题馆、中国国家馆、演艺中心、公共活动中心和外国自建馆在内的核心场馆都将在厂房废墟上拔地而起。
如果把城市比喻为一部交响乐,把奥运会和世博会比喻为一个乐章,那么场馆就是其中强劲的音符。这一个个音符正交相辉映,奏出一段段美妙的“双城双会”乐章……
-选址
兼顾格局之变
延续城市“文脉”
奥运场馆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郊区,世博园区位于旧城中心
京:提起奥运场馆,我们对“鸟巢”、“水立方”早已耳熟能详;提及世博场馆,人们眼前也会立马浮现黄浦江畔车水马龙的繁忙工地……事实上,这些美轮美奂、造型各异的场馆背后,有着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沪:不错。就拿选址来说,历次世博会大多选在郊区或未开发地区。上海世博会的选址可谓煞费苦心。世博园区位于旧城中心,是早期工业发展地区,也是上海城区迫切需要改造的重点区。其最大特点是将旧城改造与未来城市功能规划有机结合。
京:北京奥运会的31个比赛场馆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或郊区,在奥运场馆建设中推动郊区城市化,加快新城建设的目的更明显,比如,奥林匹克中心区原来就是朝阳区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则在近郊的顺义区。
沪:选址在市中心,给上海世博园区的规划建设带来不小难度。世博园规划图犬牙交错,很多人看了不理解,你四四方方整一块地多好啊!其实,这是为了尽可能保留可利用的建筑。
上海划定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其中需凭门票进入的围栏区约3.28平方公里。你可能不知道,上海世博园区将是历届世博会人口密度最高、人均用地最少的园区呵!
京:场馆的选址还体现了两个城市的文化传承。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就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这条中轴线几乎串起古都最辉煌的建筑:天坛、天安门、故宫、景山等等,有人就说这是北京城的文脉。
沪:坐落于黄浦江畔的世博园区同样体现了上海的文化内涵。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又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黄浦江两岸地区保留着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老城厢、外滩和陆家嘴等重要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世博园区内,共有7处建筑被列为“近代优秀历史建筑”。
京:中轴线和黄浦江,两个区域都是双城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也是各自发展史上辉煌的历史印迹。这些新的建筑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气息,不失为城市生命或文脉的延续。
奥运五环标志映衬下的国家体育场建设工地。
紫叶摄
-建设
凝结自主创新
彰显环保节能
奥运场馆累计攻关技术项目多达171项,上海世博展开3批共55项科技专项研究
沪:在采访中,世博园建设中的科技创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目前,上海已展开3批共55项科技专项研究,力争把最新的科技渗透到世博会的每个细节当中。
京:奥运场馆的科技创新特色也很明显。当下11个新建场馆建设中,从结构设计到新型材料、从施工工艺到质量检验标准等各方面,累计攻关的技术项目多达171项,有些成果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甚至走在世界前列。北京在场馆建设中,成立了奥科委,建立了咨询专家库,组织各相关领域400多名专家,为奥运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和咨询服务。科技部特设“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4年累计投入过亿元,资助科技攻关项目60多个。
沪:这与奥运和世博的理念密切相关。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京:更值得自豪的是,两地的场馆建设依靠的都是自主的技术。国家体育场重达4.2万吨的“鸟巢”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建筑。支撑“鸟巢”的24根钢柱上,受力最大的部位使用了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这个产品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研制,中国钢铁企业自主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包括“鸟巢”在内的所有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钢材全部实现国产化,成为奥运工程建设自主创新的一个亮点。
沪:这真是令人振奋!两地场馆建设中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围绕节能、环保开展的科技创新非常多!比如,世博园区开馆后,预计产生的180吨垃圾都将通过高科技手段处理。一次性餐具、各种包装袋都使用可降解塑料,保洁车和巴士都将采用洁净新能源。上海正在对黄浦江污水生态净化,引入世博园区浇灌,再把干净的水还给黄浦江。
京:在节能、环保方面,“绿色奥运”居奥运三大理念之首,北京的场馆建设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在奥运村,一个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热系统正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可供16000名运动员洗浴,每年可节约2000吨煤。采用太阳能光热系统提供热水洗浴,这在奥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奥运村同时还在建设一个5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可供路灯、草坪灯、景观和地下车库照明。
奥运场馆另一个有代表性的环保举措是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丰台垒球场的雨水回收系统,年处理能力可达到8万吨左右。再比如,覆盖“水立方”的ETFE(四氟乙烯)膜结构还具有自洁功能。“水立方”今后不仅能利用雨水自洁,每年还能回收雨水约1万吨。类似的节能环保项目在整个奥运建设过程中有120多个。
沪:我相信,上海世博和北京奥运这“双城双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必将留下一份丰厚的遗产!
-设施
体现人本理念
方便参会人员
奥运会只有17天,接待人数之多不计其数;世博会184天展期将迎接7000万人次的光临
沪:在184天的展期内,上海世博会将迎接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对办展、筹备、运行工作,无疑都是巨大的挑战。
京:北京奥运会只有17天,但不仅要接待运动员、教练员,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不计其数的观众,及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奥运会结束后,场馆将继续服务普通市民,能否以人为本是场馆设施必须考虑的要素。
沪:参观人数众多,入园需要等多久直接决定“世博之旅”的质量。上海世博会设计有8个陆上出入口与4个水上出入口,共设检票闸口550个。全部开放后高峰时段入园要排近三个小时的队,这个问题颇让人挠头……上海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接受采访时介绍,上海世博会将尝试通过入口外移的方法分解入园压力。在每个口都设置停车场(车站)、外部等候广场、安检、票检、内部广场和入口综合服务设施。等候广场的面积经过严密测算入场后还会有个内部广场。场馆设置再辅以不同时段不同票价的票务政策,高峰时段入园等候时间拟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
京:奥运村内的设施也兼顾了各类人群的需要,将不仅实现“无障碍”,且考虑了哪些房间接待盲人,哪些房间接待肢残人,做了相应设计。“水立方”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运动员和观众的需要。例如,在屋顶安装照明设备时,施工方对其角度进行优化,不仅消除了灯光对运动员比赛的影响,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一个观看比赛的理想环境。
沪:缺乏周全考虑,确实会带来不少麻烦。就拿最简单的如厕问题来说,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女洗手间门前排队最长50米,迫不及待的女观众无奈冲进男洗手间……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调阅了爱知世博会的原始设计资料,发现问题出在按照1∶2.5的比例来设计男女洗手间。上海世博会的洗手间比例,将按照1∶4以上这一历史最低比例设计。洗手间数量达到6150间,以满足极端高峰日80万参观人次指标的需要。
京:奥运会在安全保障方面,警方的措施更加注重人性化。新的一年,奥运安保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警方将继续实施便衣执勤、远端安检等人性化新措施提高场馆的控制能力……
-利用
节俭贯穿始终
保证长期受益
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定位于“国际贸易功能区”;奥运场馆将成为公众多功能中心区
京: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都面临一个问题:场馆赛后如何利用?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检验奥运会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
沪:世博会同样面临这一问题。6年前兴建的德国汉诺威世博园东区的5个馆现在依旧水电不通,处于闲置中。这一教训值得我们吸取……世博会选址的原则是与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有机结合,规划伊始就力图确保世博会各项设施的后续利用,使城市能够长期受益。上海把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定位于“国际贸易功能区”,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可与陆家嘴类比。看起来,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个全新的贸易中心区将转型诞生!
京:31个奥运场馆呈现出“一个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布局,奥运会后成为北京4大公众多功能中心区。举例来说,北京西部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较少,奥运场馆“西部社区”就安排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等7个场馆,赛后将成为西部公众文体活动中心区。而奥林匹克中心区则定位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
沪:根据历届世博会惯例,所有的外国国家馆均为临时性建筑,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场地应恢复原状。而上海世博会则鼓励参展国把本国展馆建成永久馆,围绕本届主题,充分体现各国文化特色及城市建筑风貌。中国馆将永久保留,成为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合作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标志;公共活动中心将成为一流大型会议中心;江南造船厂原址保留建筑群,改建为以大型工业博览展示和文化交流为主导功能的近代工业博物馆……
京:奥运会场馆的功能转型与世博相比可能难度更大,因为首先要满足奥运比赛的需求。其次,转作他用后仍要保留体育比赛功能。“鸟巢”设10万个坐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另外两万个是临时的,在空间和功能上为赛后利用做了准备。
奥运会结束后,场馆会面向市民开放。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其中的“鸟巢”、“水立方”等经典建筑将成为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
沪:我们有理由相信,奥运和世博场馆对双城的影响将逐渐显现,推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上海世博会场馆模型。
阿鹏摄
《人民日报》 (2006-12-29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