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耀眼的数字:3年间,山西武乡县国内生产总值由5亿元增长到12亿元,财政收入由7214万元增长到2.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1%。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
支撑这一发展的是全县日益膨胀的产业。以煤电加工为主体的工业经济,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新兴旅游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特色农业,凸显出全县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几年间,该县先后上马的130多个项目和85亿元投资奠定的发展后劲,不仅使他们跻身全国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行列,而且正在成为实现跨越的一个新起点。
跳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窘境
伴随着武乡和信发电有限公司一期2×600W机组项目1#机组的正式发电和2#机组的投产,武乡县一半以上的煤炭将实现就地转化,财政则因此每年增加3亿元收入,工业销售每年增加20亿元。
这是武乡县延伸煤―焦―化、煤―焦―电产业链条的结果。
这种跨越是人们观念的变革。武乡县自然资源和矿藏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含煤面积95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74亿吨,油页岩储藏量占到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10。但是,就是这个资源富县却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抱着金饭碗讨饭吃,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观念有问题。”在谈到武乡的发展时,县委书记阎建书对记者说。“谁都知道武乡煤炭资源丰富,谁都懂得武乡应当在煤炭上做文章,但到头来全县煤矿开了不少,规模却没有提高多少,反倒是资源浪费了不少。”的确,到2002年底,全县拥有45座煤矿,但平均产量不足3万吨,规模最大的只有30万吨。
一方面是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另一方面是肆意践踏宝贵的资源。面对这种局面,县委、县政府从引进先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安全生产效益入手,优化投资环境,突破资金瓶颈,加大对现在煤炭企业的改造和提升。他们先从马堡煤矿这个全县煤炭企业的“龙头老大”入手。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1.2亿元,对该矿进行技改扩建,使生产能力由30万吨提高到120万吨。同时,他们借助全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机遇,关闭淘汰了一批小煤矿,新上了东庄煤矿120万吨矿井、王家峪煤矿60万吨矿井、显王煤矿45万吨矿井等一批新项目,全县煤矿由45座减少到33座,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现在的75%,而煤炭生产能力则从240万吨提高到700万吨,煤炭在财政收入中的贡献占到了60%。煤炭由此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反哺农业和支持农村的最大资金来源,武乡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历史也因此终结。
红色旅游火起来
武乡县是革命老区。当年,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抗日战争。这里不但拥有全国惟一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还有“革命老区”“抗战圣地”的殊誉。与红色旅游资源相陪衬的,还有太行龙洞、板山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石勒寨、南神山等五彩斑斓的历史文物。然而,由于受交通影响,这里的旅游资源可谓“养在闺中人未识”。
伴随着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临近,武乡县获得了一次旅游发展难得的时机。抓住这一机遇,将旅游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共识。
他们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太行自然风光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聘请国家级著名专家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评审,同时还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旅游景点配套开发,并以投资1.3亿元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改陈扩建工程为龙头,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八路军总部王家峪和砖壁旧址、崇城山、南神山等景点景区进行修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县累计用于景区开发的资金达到1.4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红色为主导,绿色、古色为双翼的旅游格局。
资金是制约贫困县旅游开发的一大瓶颈。对此,他们将旅游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以5年内总投资不得少于5000万元为前提,将太行龙洞经营权转让给潞宝集团。同时,引进2亿多元开发太行龙湖生态园,引进50万元成立了专门的旅行社,并成立了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旅游资源的推介和旅游产品开发,并在北京成功举办“拥抱太行”大型诗歌音乐朗诵会,在太原、郑州举办了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伴随着太长高速公路顺利通车、横贯全境的南沁线改造完工和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开展,伴随着山西“太行情?山西行”红色旅游活动仪式的启动,武乡迎来了旅游的黄金时期。2006年,全县接待游客59.27万人次,比两年前增加了48%,门票收入达到507.83万元,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8亿元。
特色农业迈新步
武乡是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农业产业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武乡县注意将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与市场需求有机地衔接起来,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寻找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带动效应。他们规划了一条百里绿色农业经济带,依托马铃薯、小杂粮、畜牧、蔬菜、干鲜果五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壮大脱毒马铃薯开发服务中心、太行名米公司等五个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在实施中,他们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和贴息等多种形式,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夯实,五个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并培育出了汾州香优质小米、宫廷八珍粉、苦荞系列等具有特色的优势农副产品,形成了10万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10万亩小杂粮生产基地和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2万农户从这些产业的开发中得到了实惠。
但是,这些成绩并没有使武乡县的决策者陶醉。他们清醒地看到,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强,广大农民还没有从农业产业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回报。面对全省“两区”开发的机遇,他们全力加大开放力度、发展速度和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先后投资5000万元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并拨出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100万元,对农民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同时,借助“两区”开发的政策优势,积极壮大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有苦荞提取黄酮及系列农产品深加工与苦荞种植、百万生态绿色牧养鸡、年产1万吨马铃薯精制淀粉加工和马铃薯深加工、生态养殖特色企业加工及培育无公害小杂粮种植基地、扩建系列食品共5个项目列入“两区”开发重点扶持项目。这些项目的全面落实,将使武乡农业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民也因此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武乡,一个曾经在中国民族史上谱写过壮丽诗篇的红色沃土,如今正在升腾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