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组织学生计算家庭培养成本算清经济账萌生感恩情
经调查统计:每个家庭供一名大学生平均每年开销高达1.27万元,大学生每小时培养成本为12.9元
最近,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组织了一次“算经济账,念父母情”家长学生两地书主题活动。该活动分为4个阶段:观看反映两代人亲情的电影《和你在一起》;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日常消费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水平;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核算出大学生培养的理论与实际成本;用书信的方式将算出的经济账和算账过程中的心得告知家长。
大学生每小时培养成本为12.9元
“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学生会组织的一次普通活动,像平时的那些讲座、趣味比赛一样。”南京财经学院大一学生孙元飞说,去年11月29日下午,系团委通知他所在的公共管理系183名2006级新同学到专一报告厅看电影。
电影的名字叫《和你在一起》。“看了之后特感动,父子情深!”孙元飞说,“男生也有流泪的。”当同学们还沉浸于影片浓厚的亲情氛围时,系学生会的几名干事分头将信封、邮票、一张特制的“账单”和一封《告学生家长书》送到了他们手上。
现场的主持人是袁絫,她回忆说:“我的作用是导入活动主题,告诉大家此次‘算经济账,念父母情’活动的缘由和意义。”同学们拿到的“账单”由简单的4张表格组成。第一张是家长投资表,分列出学费、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电话费、交通费、上网费及其他费用的名目。剩下的3张分别为学习投资成本表、学习投资成本分析表、投资总成本分析表。
系团委书记要求大家:“好好计算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本,然后再写封家信,告诉父母你们‘算账’之后的感受。”
两天后,系学生会将统一收上来的183封学生家书寄了出去。12月3日至5日,系学生会开始到各宿舍进行走访,因为成本投资表只是一个大致的公用表格,他们又指导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核算,同时调查同学们的日常消费开支状况。
“我校虽然是财经类学校,但很多同学的理财意识都相当淡漠。”活动负责人翁钱威介绍说,“这项活动进行之前,我们先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日常开支,都是一笔糊涂账。”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当同学们把大学期间每年的花费细细列出时,许多同学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开始我只是好奇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已经上大二的女生袁絫主动清算了自己的账单:“每年学费4700元,书杂费及住宿费2500元。此外,父母每月固定给的生活费是1000元,每周回家爸妈又多少再添点儿,每月就有1500元左右可支配。我一个人一年要开销两万多元!”
孙元飞看着自己的账单说:“我家是农村的,条件差,所以平时还算节俭,可是一年下来也要花掉大约1.2万元。”
按照每学年4700元学费、2500元书杂费及住宿费、4000元生活费、500元通讯费、500元交通费以及其他消费500元计算,每个家庭供一名大学生平均每年开销高达1.27万元。这是该校对全校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支出情况进行调查后,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
“我们的数据不可能是精确的,但是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大致状况。”翁钱威说,这还仅仅是家庭承担的部分大学生培养成本,如果再加上国家高等教育投资分摊到每名大学生的平均数1万元/年,一个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培养成本高达2.27万元/年。
如果按照一个学年10个月、每个月22个学习日、每个学习日学习时间8小时计算,每个大学生每小时的培养成本为12.9元。考虑到少数学生每个学习日的学习时间达不到8小时等因素,他的每小时培养成本甚至高达15~20元。
算账算出的“震撼”
3天的走访,让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欢欣鼓舞。不少同学算账算出了“震撼”。
“算出的结果让我感到吃惊。以前花钱都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钱就从手指缝里溜走了。像我光是通讯费每月就150元左右,闲来无事的时候还拿着手机‘煲电话粥’。现在我开始学着计划自己的支出了。”袁絫这样描述自己的算账心得。
在六楼孙元飞的宿舍,他算这笔账算得有些激动:“我父亲去世比较早,母亲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弟弟在上高中,全家的年收入少得可怜,如果我逃一节课,就意味着我的母亲白忙活好几天,这样的逃课成本何止是经济账,更是一笔良心账啊!”他告诉记者:“算过这笔账之后,我想我再不能浪费大学的宝贵时光了。”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陈伟平说,“我们开展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同学们明白,逃课、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浪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习时间,同时也消耗着巨额的培养成本。”
通过算账受到震撼的同学不在少数。一名算出自己每月手机费高达315.14元的同学,用事实证明了这个活动对他的影响,“我这个月的话费已降到了115.23元。”一些女同学也开始主动保存超市购物的小票,记起了“日常开支流水账”。许多同学还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规划”。
“对于自己一年花了多少钱,到底该怎样降低学习和生活的成本,每个人的反思程度是不一样的,但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触动和收获。只有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感恩的念头,才能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翁钱威说。
对同学的回访结束后,翁钱威和他的同伴们又制作了一份社会调查表,在学校附近的一些工地、社区进行调研,了解家长们为大学生支付的教育成本以及这笔支出在家庭开支中的比重。
调查结果还在分析时,家长们的回信陆陆续续地到了。
远在四川绵阳的李国安先生给女儿回信中说:“我很能理解你们系此次活动的初衷,它旨在让你们这些莘莘学子知道:数载寒窗苦,但同时苦的还有父母。可是,父母对子女倾注的心血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如果不是用心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使搬一座金山,也未必就能得以报答。我们只希望所有的心血与付出能够养育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具体化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团总支书记陆明峰表示,此次活动的出发点是使广大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自立及自尊意识,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并希望同学们通过算经济账,及早认清自己4年的人生目标,珍惜时间,珍惜大学生活,以此回报家庭和社会。
对于此次活动的效果,陆书记说:“现在还不能明确地说活动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因为活动还远远没有结束。此前的工作只能算作前期的准备,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寒假后邀请部分家长到学校来,就这个话题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项活动将是长效的。”
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连生教授说,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出世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了家庭里的“太阳”,而家庭的其他成员则成了这颗“太阳”的“卫星”。“再苦不能苦孩子”似乎成了千万个家庭的共同信念。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他们中的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很少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一下自己的“所得”是否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自己还应当为父母、为周围的人付出一些什么。
胡教授说,现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的迷恋网络、虚度光阴、不求上进等现象,从根本是上讲,就是责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现。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爱国家、爱集体、爱事业?
胡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但空洞说教式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但难取得实际效果,还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诸如算账、感恩这样的活动,真正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这样的教育才能切实有效。
教育部将以大学生培养成本核定高校学费标准
近来,社会上质疑高校学费太高的声音不断传出,但教育部表示,大学学费标准自2000年以来6年间就从来没有调整过。大学学费标准一般来讲是按照每名学生培养成本的25%来收取的。“但学生培养成本确实很难计算,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教育部称,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也表示教育部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
让大学生培养成本成为一本"明白账"
大学生培养成本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首先应该有一个前提,到底以什么作为标准,由谁来核算?哪些部门必须参与这项工作?此前,教育部为了回应教育产业化的质疑,多次强调在公共政策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教育产业化。同时提出非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教育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既然如此,建立一个体现政府办教育的成本分担机制,应当成为制定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基本前提与标准。那么,国家与社会究竟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担?这是在制定成本之前必须回答清楚的,决不能再陷入将乱收费归咎于政府公共财力投入不足,而财政部则称投入已经到位且绰绰有余的扯皮推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