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令人注目的“环保风暴”再次刮起。
国家海洋局1月12日发布了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1/4的近岸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长江口、杭州湾、江苏省近岸”等“榜上有名”。
专家指出,地方对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淡薄是造成海水污染日趋严峻的主要原因。
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公报说,中国一半以上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1/4的近岸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81.4%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甚至发现有剧毒的化学物质。
《公报》还指出,近岸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污染海域主要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省近岸、广东省珠江口等。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春先表示,2002至2006的五年间,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维持在13.9万至17.4万平方公里,其中未达水质标准的近岸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
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600多个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调查表明,从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持续增高,周边海洋功能区受到严重的损害,超过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
专家指出,人们对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淡薄,造成海水污染日趋严峻。一些地方政府在污染报告中作假,发布假数字。
有消息称,与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矛盾的是,在2006年地方政府的污染控制报告中,污染数字显著下降,而真实的环境污染却在继续恶化。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不准确数字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监督不够,甚至可能造假。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珍尼特.拉森对此表示,当今中国,人们普遍已经接受经济持续性发展的观念,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发展和保护必须要齐头并进。她说,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个更清洁的环境,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注重传统的GDP,应该更要追求绿色GDP。
另有专家称,尽管GDP衡量了一个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但忽视了一个事实:某个国家可能采用污染或耗尽自然资源这种无法持续发展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通常计算GDP的方法使破坏环境看上去似乎对经济有利。如果一个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政府又投入了资金来消除这些污染的影响,这两种活动都会提高GDP数据。
有统计数据显示,如果要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360亿美元,这个数字接近当年GDP的7%。
拉森说:“很庆幸的是,中国官员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水务问题,并计划加大投资。”
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在未来五年投入1.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国民内生产总值的1.5%,处理水源、空气等范围的环境问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体系,2005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这10个试点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
据了解,目前试点调查和核算工作基本完成,进入专家验收评审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