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应是过渡产物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会因为黄金周的促销活动去买一大堆用不着的东西,实际上黄金周前后的经营惨淡期越来越明显。有一点必须明了:黄金周本身不可能拉动需求,而只是将以往分散购买的能量集中在特定时间内释放而已。
黄金周的真正意义在于第一次明确了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但黄金周本身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是过渡性质的权宜之计,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多少存在的意义。代之以相同或更长时间的强制性的经劳资双方协商的弹性休假制度,无论从保证劳动者的休假质量,还是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或者不同部门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比保留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黄金周好得多。 (据中国青年报)
把“黄金周”分割为“旅游假”
谁都知道,由于人挤车多,“黄金周”的旅游服务质量是最难以保证的,交通是最不放心的,不知有多少原本有旅游愿望的人,由于畏惧“黄金周”的拥挤和担心安全而放弃旅游。可是,我们只见媒体把多少多少旅店游人爆满作为喜讯报道,而不去思考“爆满”的情况下,游客得到的是什么服务,心里是什么感觉,达到观光休闲的目的没有。更没有报道说,“黄金周”期间,全国的交通事故是否比平时多。而每一个“黄金周”以后,只见每一个城市以及全国假日办报告这个“黄金周”收获多少“金”,就是不见分析,假如不是这样全国集中的一次性放假,这个“蛋糕”会不会更大。
最后再回到“黄金周”个名字。中国的旅游假叫做“黄金周”,即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旅游及其相关企业的内部语言,或者说从各级财政收入的角度来为全国性的“旅游假”命名,显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流行的话语体系里一个明显的特征:其出发点总是不自觉地采用“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本主义。而今这个词已经习惯成自然,但从社会价值的角度,仍然令人感到别扭和尴尬。所以,“黄金周”应该实事求是地还原为“旅游假”。 (据南方都市报)反对“黄金周”的四点理由
市场供求是有规律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市场是均衡的市场,供给等于需求的价格是均衡价格,这个时候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这个时候的消费者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当供给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时,不仅消费者无法全部获取所需商品,而且市场为了实现不充分的均衡,就只有提高价格,以满足少数消费者的需求。这种情形对于厂商是好事,对于消费者则是灾难,因为消费者为获得同样的商品却多支付了费用。而对于厂商来说,则有可能为了增加供给而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这个现象在服务行业最常见,如铁路运输,消费者花费同样的价钱却可能买到的是无座的票,而有座的旅客也认为列车超员减少了他的活动空间,多吸收了二氧化碳,降低了他应该获得的效用。在很多旅游点,由于游客数都大大超过了当地的最佳接待量,使得游人的兴致大减,这会损失多少诗情画意,又会减少多少浪漫激情。至于交通运输的拥堵,则降低了旅行者希望获取的舒适度,也损耗了社会的大量时间成本。对于那些没有购买到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不仅损失了消费的机会,降低了他本人的福利,而且也无益于增加社会的GDP总额。所以,从供需关系看,“黄金周”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黄金周”是应消费者需求产生的,但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也是人为创造的繁荣。假日经济催生了“黄金周”,“黄金周”带动了假日经济,但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规律都要求对“黄金周”进行制度变迁,从“大食堂”到“大休假”,这是一个变迁的过程,而从“黄金周”到带薪年假,则是另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因为宏观经济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所以“黄金周”的制度安排就可以改变,就应该改变。
“黄金周”已经盘点了,但商家并不想歇业,而不想歇业的最好办法就是取消“黄金周”。
(据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