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0月15日电 15日上午,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北盘江镇,布依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庆党的十七大开幕,村民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铜锣湾村村支书罗泽亮边听报告边告诉记者:“党和国家一直把农村的发展放在心上,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10多年来我们这里一天一个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做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
上世纪80年代末,这首歌谣在北盘江畔广为流传,是当地村民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盘江镇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南岸的河谷地带,是我国西部强度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极强度石漠化占总面积的80%以上,95%的面积是石旮旯。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几乎丧尽,农民只能在石缝中进行原始耕作。
北盘江镇党委副书记张星介绍说,1980年以前,顶坛片区几乎所有人家要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1992年之前,人均吃粮不足10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为逃避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煎熬,一些人家迁走他乡。
为了尽快改变顶坛片区的贫困面貌,贞丰县根据当地温差大、空气湿度低的气候环境,攻克技术难关,找到了适合当地种植的花椒品种,从1992年起,村干部及党员带头示范种植花椒。自2001年以来,片区又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共投入资金800多万元,花椒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如今,整个片区95%以上的农户种上了花椒,总面积6万多亩,顶坛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花椒商品生产基地,“顶坛花椒”也成了品牌,花椒年产值已达1000多万元。县政府又引进花椒粉、花椒油等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
凭着顶坛人的勤劳、苦干,依靠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10多年来,奇迹终于发生在北盘江镇顶坛片区——这个曾被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远看花江河,椒子起陀陀;昔日荒山地,今日绿满坡;电气进了门,家家有摩托;城里媳妇娶进门,生活过得比蜜甜。”这歌声唱出了当地的变迁。
村民罗泽定说:“现在,家家住上了平房,冰箱、彩电、影碟机、电话、手机、摩托车已不再是稀罕物。我们靠着石旮旯地居然过上了好日子。”
小小花椒,让昔日岩石突兀、到处荒凉的顶坛片区,变得满目苍翠、绿意一片,这里不仅探索出“顶坛模式”石漠化治理之路,而且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顶坛片区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70%,石漠化治理率达到92%。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仅靠花椒一项收入就超过5万元的有70多户。
山上的花椒树绿色满眼,把顶坛农村装扮得生机盎然。十七大报告就像暖流涌入顶坛布依族群众心中,他们满怀希望唱起山歌憧憬未来:“再看花江河,岸绿水清澈;村村寨寨通‘三通’,高速公路连北京;文明和谐乡风朴,小康农村看顶坛;党的政策像明灯,指引布依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