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用独立的篇章阐述这些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五个新要求实际上是根据十六大以来5年间的发展实践提出来的,新要求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表明中共进一步理清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
根据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确定的力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GDP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同时提出了中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全民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要求。
从十七大报告可以看出中共对完成十六大目标的继承性,同时,决策者又在具体内容和措施上进行着一些“微调”和完善,目的是确保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过去一年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概念突出地被提到并广为推行,这次也是第一次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代表们认为,这反映了党和政府希望进一步改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周天勇说,这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转变过去以投资和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旧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面小康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的新内涵是,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5年前的十六大报告没有使用“人均”口径。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分析说,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是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反映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更注重“以人为本”。
五项新要求中,有四项直接关注的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特别是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对社会目标的强调成为十七大的显著特点,除了在五项要求中单列社会建设外,整个十七大报告,还用专门而较多的篇幅描述了推进社会建设的措施——涉及教育、就业、社保、分配、医卫等近年来困扰中国现实的难题,这也是史无前例的。
在十七大报告中,“扩大就业”被放入了社会建设的部分,这也与以往把就业视作一个经济建设问题有所不同。
舆论认为,中共提出实现中长期发展的新要求正是为了解决过去几年来在推进完成这一目标中碰到的新问题。
10月10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称,尽管中国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中国今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00年以来,资本及能源密集型行业的投资飙升。
该报说,在整个中国范围内,经济疾速增长的代价都十分明显,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厂废弃物破坏了农田与河流。此外,中国人并未平等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贫富差距拉大。
资源的紧缺也成为关注点。十七大代表、中石油总经理蒋洁敏15日在中央企业系统代表团开放讨论时说,中国去年原油对外依赖度为47%,今年这一比重可能会继续提高。官方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全世界5.5%左右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
人们注意到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意是,在谈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时,它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第一位。这也是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作如此突出的表述。
深受瞩目的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被着重提出。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鲁代表说,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是必然趋势。
周天勇说,这意味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共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共在执政理念上更加关注民主。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代表说,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改革开放前期同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再到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共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使民族复兴走上了更加科学的轨道。
江苏省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代表说,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五大发展要求为地方执政者提供了新的指导思路,推动地方发展更加转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