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报》今日刊发评论说,作为“民生盛宴”的十七大特别值得期盼。该次盛会必将使社会更快步入科学发展之途,步入和谐胜景。
原文摘录如下:
“十七大将是一场民生的盛宴!”这是早在一个多月以前就被有关专家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的一个论断。舆论普遍认为,十七大将出台更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一系列民生热点问题将能得到更好地解决。
从近年来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来看,这一个论断确实令人信服。十六大以来,以一系列特别关注民生、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决策的出台为标志——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费、扩大农村医保覆盖面、百姓幸福指数纳入国家统计视野等——中国发展思路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地变化,即在继续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民生问题获得了可称是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政策所占比重大大增加。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正是这一思路转变的必然结果。
循此可以想见,作为“民生盛宴”的十七大确实特别值得期盼。应该说,这既是对社会发展之道的理性回归,又是对当前发展局面审时度势之下的必然选择。从前者说,所谓“人是目的”,人的幸福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将民生作为最大的主题,尽可能给百姓更多的实惠,如此才是真正理性的执政,是社会发展最为康庄的大道。
是故,定位于“民生盛宴”的十七大,或将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以此定位,该次盛会必将使社会更快步入科学发展之途,步入和谐胜景。
在笔者看来,从科学发展、长期和谐的角度出发,就这场即将到来的“盛宴”,在“菜式”即一些具体的益民、安民政策之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制度架构能否或如何尽快得到完善。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一些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民生难题,似乎陷于制度性的扯皮之中。譬如,房价调控无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许多问题虽然已经多年都是众目所瞩的公共难题和舆论热点,在解决方面却至今停留在“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地步,有关部门你争我吵,左支右绌,无所适从,疲态尽显。
对有关民生难题的解决,发生一些争论或许不是坏事。但假如长期争论却没有任何结果,而难题依旧,便迹近“扯皮”了。全面看来,这种状况凸现出相关制度的缺陷或缺位。
有些民生难题可以依靠临时性的措施,更多的民生难题则无制度便无真正的了结。有效解决对民生难题的扯皮局面,必须依赖相对成熟、稳定的制度。制度层面上的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必要基础。(郭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