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稿⑦)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洪亮的声音回荡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谈起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十七大代表感慨良多、豪情满怀:这些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水平的提升;这些进步,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丰硕的政治文明成果。
伟大跨越: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0年前,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党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1999年3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具有了最高法律效力。
走向法治,中国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一步,也意味着中国从“法制”走向“法治”。法治,不但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要求法是良法、法护民主、法保人权,要求法不是工具而是准则、是权威。
代表们指出,这一步,凝聚了中国人民数千年对公平正义的执著期盼;这一步,是中国共产党上下求索实现的伟大跨越;这一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注入鲜明的时代特色。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十六大修改后的党章。
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思想。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强调。
代表们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执政:法治轨道上,党的领导更加权威而科学
2002年12月26日,中南海。刚刚上任的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学的是宪法。
代表们清楚地记得,截至目前,十六届中央领导集体学习达40多次,有关法治的学习次数最多。
空前重视法治,凸显一个以为人民谋幸福、谋利益为己任的执政党的责任意识。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从主要依政策执政,转向主要依法律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正经历“法治之变”:
政策出台要依法。来自广东、江苏、河北的代表说,深圳、盐城、永年等市县的党委出台政策措施性文件,先找“法制参谋”——由政府法制办严把“法律关”。
干部任用要依法。2002年7月,中央颁布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大了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严于律己也依法。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2004年2月出台,扩大党内民主,事前监督,源头防腐。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汇报工作;中央重大决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意见……
法治轨道上,党的领导更加权威而科学。
“阳光党务”,在四川巴中越叫越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当地党委主动邀请“四方代表”参与常委会会议,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过程应该让群众知道、参与和监督。”十七大代表、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认为,依法执政,一定要让权力“阳光运行”,把失误降到最少;即使有失误,在党内、群众、媒体和社会等各方监督下,也能及时发现并纠错。
扩大民主: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加大保障民权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规定了“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省、直辖市,应有农民工代表”。此举将使1亿多农民工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直接拥有自己的代表。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2006年开始的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规模空前——约9亿选民直选“当家人”,成为一次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最深刻的实践。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代表们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
开门立法,让人民的声音、人民的智慧直达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就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进行了多次。就个税法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9月27日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
“中南海向农家人敞开大门”。2006年,山西村支书张占胜面对面向总理掏出心里话。一年来,学者、企业家、工人、农民等相继走进中南海,对“十一五”规划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发表意见。基层民主活力增强。截至2004年底,全国农村已建村民委员会64.4万个,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国城市已建立符合新型社区建设要求的71375个居民委员会,民主程度不断提高;已建立工会的企事业单位有173.2万个,实行厂务公开的有31.6万个。
今年4月,身为致公党副主席的万钢接掌科技部部长帅印,成为35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正职部长。两个月后,无党派人士陈竺出任卫生部部长。如今,各级人大代表中已有18万名非中共人士,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非中共人士有3.2万多名……
民主在中国,实实在在,亿万人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稿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十七大代表在讨论报告时说,任何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如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宣传思想战线按照这一要求积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成果。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代表们表示,一定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凝聚起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领整合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至为关键。
如何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理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针对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作了清晰的分析和回答。从2003年出版《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至今,每年一本的该系列读物,针对当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疑释惑,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群众理论渴求的有效对接。
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做到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大学生为重点,掀起全党全社会的理论学习热潮。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做好《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工作,推动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向纵深发展;通过推出《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复兴之路》等电视理论专题片,开展“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等主题宣传,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时,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多种形式析事明理,统一思想。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思想保证。”代表们表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用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愈显重要。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代表们说,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宣传思想战线肩负重要的责任。
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攻目标,落实“三贴近”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许多代表清楚记得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宣传: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大主题宣传,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宣传,重大纪念活动的宣传……各媒体持续掀起宣传报道热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日益深入人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成就宣传,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报道,“时代先锋”、“永远的丰碑”、“劳动者之歌”等栏目,有声势有力度,鼓舞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理想是灯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十七大代表、山东日照市委书记李兆前深有体会地说,依靠人民群众写好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正是宣传思想工作到位,共同理想深入人心,才有了近年来日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增10%、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的发展成绩。
代表们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因此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和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致的体系。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代表们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集中推出郑培民、牛玉儒、杨业功、李素芝、许振超、王乐义、任长霞、宋鱼水、张云泉、方永刚等重大典型。这些典型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社会前进方向,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崇敬,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利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抗击非典斗争、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重要契机进行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使更多人受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十七大代表、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说,回顾历史,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生生不息,奋发进取。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对于“八荣八耻”,许多代表耳熟能详。
近年来,宣传思想战线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促进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设立“公民道德宣传日”,使健康的道德蔚然成风;推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思想道德的楷模;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城万店无假货”、“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带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再一次引起代表的共鸣。他们说,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践行,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保证。”代表们表示,一定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稿⑨)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十七大代表在讨论报告时表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实际,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成果显著;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所有这一切,都清晰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一个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一个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向我们走来。
和谐之花,文明之果――
和谐文化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撑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因素深深地渗透其中,为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着有力的精神支撑。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随着改革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谐文化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赴朝代表说:“现在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有利于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发展繁荣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促进社会和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巩固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爱国主义、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真善美等思想观念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里,价值日益凸现。
近5年,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人数已经超过千万。“为什么在滚滚市场经济大潮之下,还会有这样多的人来看红岩?我认为,这就是文化的感召力。”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代表说,“今天的人们更加渴望了解、学习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
反映优秀人民警察的电视剧《任长霞》,以真情打动了观众,其首播收视率最高达到7.9%,平均收视率高达6.23%。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取得新突破,是近些年一个突出的文化亮点。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截取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将言情剧和青春偶像剧的创作经验运用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许多年轻观众不但追着看完了每一集,还在网络上展开热烈的讨论。观众说,“没想到主旋律电视剧也可以这样好看”。
民族之根,时代之声――
优秀传统文化再造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谈起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厉华代表非常兴奋。“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得非常及时、非常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宝贵内容直到今天还在闪烁着光芒。现在全世界都在吸收中华文化的优秀成分,我们自己当然更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启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大工程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代表说,一个民族向前发展,当然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但也不能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攸关民族自信和自尊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精华重新重视起来,从昆曲的复兴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通过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这项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从濒临失传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今年上半年,北昆就演出了100多场。
创新之源,活力之本――
文化改革促发展惠及亿万群众
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了文化创新,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代表们认为,过去的5年,是国家公共文化投入最多的5年,是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5年,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最显著的5年。
“我们村投资60万元建了一个文化活动室,全村137户家家都通了电视。现在乡亲们没事时在文化室翻翻书、看看报、看看录像电影,日子比以前可滋润多了。”来自黑龙江同江市赫哲族的孙玉华代表说。她的家乡的变化,只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亿万百姓的缩影。“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统计,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5560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在成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入世贸组织之初,人们曾担心,中国电影在进口大片的冲击下能否守住防线。5年过去了,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来势迅猛的外国大片打垮,而且票房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以《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为代表的国产大片,还成功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中国电影上演“绝地反击”的秘密,就在于改革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增强了国有电影企业的活力和利用市场机制融资拍片的能力。现在除了进口环节没有开放,中国电影已向民营资本全面开放,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电影制作经营公司。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我国文化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据《2006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云南映象》、《丽水金沙》、《风中少林》等大型实景演出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但自身收益颇丰,而且成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树立地方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当代中国文化正呈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代表们说,尽管我国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距离。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用自己的灵感创造中国文化新的辉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稿⑩)
社会建设,民生为重。
从国家助学贷款到廉租住房制度,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农民种粮补贴,从最低工资标准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近年来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扎实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十七大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代表们在讨论报告时表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才能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关注民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
代表们指出,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党86年历史的一根红线和优良传统,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代表们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民生问题一度表现为主要生活用品的短缺;那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民生问题则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上。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
山东省菏泽市委书记陈光代表说,十七大报告单列一章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之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还在于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彰显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改善民生――
从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着手
“没想到交240元钱能有这么多回报。”李女士是长春市朝阳区下岗失业人员,去年靠政府补贴参加了医保。她因患乳腺肿瘤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2.8万元,市医保中心给报销近1.6万元。针对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学生等城镇困难群体医保“盲区”,2006年吉林省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全覆盖,42个试点县市超过50万人参保。今年,吉林省提出参保人数要达到700万,2008年全部覆盖城镇居民。
代表们说,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我们党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了经济负担。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子受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一份收入,一个家庭生活就有了保障。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如今,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到2006年,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生产生活的“保护伞”,又是社会发展的“稳压器”。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仅2006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幅均在千万人以上。
医疗是民生之需。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2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
同时,党和政府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下大力气狠抓煤矿、交通等行业的安全整治和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解决教育乱收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吉林省珲春市小学老师马宪华代表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看病有保障了,孩子都有学上了,衣食住行越来越好了。“一想到党中央时刻惦记百姓冷暖,我们心里踏实高兴着呢!”
共建共享――
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不久前,江苏无锡日报向市民公布了一张上半年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完成情况的表格,全市9个市(县)区的得分和排名情况一览无余。人们注意到,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四大类39个指标中,民生类指标的权重明显增加,最高的8分给了“城乡居民收入”,而以往的核心指标GDP“身价”陡降,从20分锐减为3分。“群众最关心什么,就考核干部什么。”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代表表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努力改善民生。
无锡市推行新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做法只是一个缩影。当改善民生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时,中央各有关部门、各省市地方切实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诸多民生问题。代表们表示,这样下功夫、求实效的情况令人欣慰,更使人民群众增强了信心,对前途满怀憧憬。
推进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山东大学校长展涛代表说,要清醒地认识推进社会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我们工作与人民期望之间的差距和不足,把推进社会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代表们表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史大平代表认为,完善的制度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保证。比如,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以及社会整合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等,可以更好地关注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建设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代表们说,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民生问题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稿11)
“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专门阐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起全体代表的强烈共鸣。大家说:这些年,全党同志跟着中央领导集体一路走来,更能体会到报告为什么要这么讲,更能体会到这些话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大会开幕以来,代表们都在严肃思考:如何把我们这个已经成立86年、在全国执政58年、拥有7300多万党员的党建设得更加富有朝气、更加团结坚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认真吸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次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2005年初起,在全党范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代表们一致认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强大的支撑和保证作用。“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正成为全党的一种高度自觉。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理论是旗帜,学习明方向。
谈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代表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把目光聚集到中央政治局的44次集体学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代表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中央领导集体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中央领导同志日理万机,还坚持学习制度,这给全党作了极好示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应照着做、跟着走。”
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共讲了六条,首先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栗战书代表说:“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对于确保全党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夺取新的胜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些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青年代表,纷纷列举近年来涌现的“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泥脚书记”邓平寿等先进典型,以亲身经历谈道:通过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更加坚定了年轻一代听党话、跟党走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党要担当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任,必须使各级组织坚强有力;党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组织建设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党的组织建设讲得既精辟又实在,要言不繁,内涵丰富,明确了推进组织建设的指导原则和重点内容,我们感到很受启发、很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任务十分艰巨。”来自中直机关代表的这番话,反映了广大党员的心声。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万丈高楼平地起。”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代表说,组织建设创新,要从提高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能力素质做起,千万不能忽略这一基础工程。
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的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的职业性质也产生很大变化。党中央重视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对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都有重大作用。代表们欣喜地谈道,到2007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已有16.4万个,比2006年底增加了4.2万个。全国城市和建制镇的“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率达到99.9%以上。代表们指出,从处于动态中的社会现状出发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党的领导作用就能落实得更好。
“这些年,高校特别注意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一大批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加入党的队伍。我们要从百年大计出发,对这项工作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一些担任高校党委书记的代表在发言中表示了这样的决心和信心。
代表们在议及十七大报告中“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时,十分兴奋。河北省承德市委书记赵文鹤代表认为:党内外群众都非常赞同按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才选拔出来,把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干部用起来。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容,引起代表们的普遍重视。他们说,报告全文关于民主的论述多、篇幅大、分量重,关于“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一系列新措施,从制度上、机制上确保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都极富创新精神,非常务实管用,反映出党中央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以适应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新要求的魄力。
切实改进党的作风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人民对切实端正党风寄予殷切期待。
各个代表团在讨论中,对胡锦涛同志关于“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关于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关于“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及“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论述,反响都很强烈。
“这些都是党中央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党风的新情况进行深思熟虑后,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新思路,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江苏省徐州市委书记徐鸣代表说。
代表们清楚地记得,2002年12月6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中央领导集体就前往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教诲。5年中,党中央从全党的实际出发抓作风建设,从不松懈。
许多代表在发言中都提出: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都应坚决纠正。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决克服浮躁情绪,反对形式主义,决不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决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十七大报告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定位为“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明确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特别是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原则、途径和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马代表表示,今年9月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表明中央对预防腐败工作更加重视,必将提高我们党的预防腐败工作专业化水平。
代表们坚信,只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内容摘自《人民日报》)
(供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