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从报告中的这段表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实质和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
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的表述,第一句话,就肯定了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它的真理性,报告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得出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被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所证明。
报告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同一和差异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真理的统一体。这里明确地给中国和世界表达了一个信息:我们永远坚持社会主义,在当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而其他别的什么主义,包括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等,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系统性
报告阐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部分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性。
报告中关于“三个永远铭记”的阐述,非常清晰地回顾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卓越历史贡献,是对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证。
从系统学的理论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总系统,其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又分别是子系统,有各自的思想体系。三个子系统中各自的思想体系之间,以及与整个理论体系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系的“科学的内在统一”,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同中之异”。它们都贯穿着鲜明的主题: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同时,其主线与解决的历史课题又有差异: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它们都有共同的立场、共同的研究对象、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共同的哲学基础、共同的最高目标、共同的依靠力量;同时也有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有所不同,需要解决的任务有所不同,制定的方针、政策、举措也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人民性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是在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在1978年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报告多处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说“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包容性,是指这个理论体系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些原理,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前提条件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容着种种社会现象。其中,“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也体现着一种包容。即在一个国家里,实行两种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国际社会的实践中,主张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这就是一种包容。此外,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等,也体现着包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表现为报告中关于“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阐述;同时,其开放性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在继续发展,它并没有穷尽和结束对真理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加强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报告还阐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报告在最后一部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还指出由“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有目共睹,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各国政要、思想家、学者的公认。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性,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须有的特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客观现实的基础和主体的理论品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彻底性、理论自觉性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正因为它所具备的理论品格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使得社会主义最终取代和战胜资本主义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永远高高飘扬。(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