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清晨8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车队从驻地驶向人民大会堂,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体操运动员杨威心情像走向奥运领奖台一般神圣庄严。他说他想到了那句话:“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8时30分左右,肩负着人民的重托,297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列席大会的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达人民大会堂。宽阔的台阶上,步伐矫健。辉煌的大厅里,谈改革开放,谋科学发展,议奥运盛会,代表委员们言笑爽朗。记者们的“长枪短炮”把代表委员“分割包围”;少数民族代表五彩缤纷的盛装上,闪光灯亮成一片。
在历史的坐标上,这次盛会非比寻常。
前一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
前五年,在本届人大和政府任期内,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
由此上溯到1978年,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30年间,十几亿中国人民初步实现了富国强民的千年梦想。躬逢盛会,抚今追昔,代表们不禁感慨万千。
9时许,金色的阳光洒在大会堂东檐下庄严的国徽上,国歌高奏,大会开幕。身着深蓝色西服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健步走上报告台,台下掌声雷动。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温家宝嗓音洪亮的开篇语,引起了全场代表的共鸣。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代表在热烈鼓掌。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五年来,国家和人民都经受了严峻考验。从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到禽流感、台风、大旱,再到不久前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一次次迸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曲壮美史诗。英雄的抗灾精神,必将镌刻在民族精神的丰碑上。
“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
来自河南濮阳的村支书李连成代表,用铅笔在总理报告这几句话下面重重地画了几道杠,他说:“以前几辈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这几年一件一件都变成了现实。”
“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听报告的间隙,陈鸣明代表仰头望见大会堂群星闪耀的穹顶。这位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说:“作为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面对过去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更加应该居安思危,把十七大绘就的美好蓝图变成落实的举措,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的意志,变成全民族共同奋斗的行动指南。”
“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即将在北京举办。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温家宝的这句话,激起了谭晶代表的憧憬。这位著名歌唱演员如今成了一名奥运志愿者,她正迫切地期盼着奥运会的召开,希望以自己的汗水,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出一份力。
11时30分,温家宝用铿锵的话语结束了他的报告:“回顾五年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催人奋进。伟大的祖国已迈上新的历史征程,前景无限美好。”
掌声一次次在会场回响。掌声中,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化为现实。
迎着扑面的春风走出大会堂,湖北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王月娥代表注意到,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倒计时牌上,跳动的红色数字显示,距29届奥运会召开还有156天,中国人百年奥运之梦即将变成现实。
王月娥对记者谈起了她的学生们。几天前,40多个四年级孩子花3个钟头,用布头贴了一幅画,让老师带到北京。画上,村里破旧的房子不见了,只有绿的树、红的花和白墙黑瓦的整洁农舍。在常年阻断乡亲们交通的河面上,孩子们“修”起了一座五颜六色的桥。
孩子们给这幅画取的名字是“我们未来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