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青海,一起为生态环境保护和青海这片土地的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爱。”3月3日下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刚从青藏高原风尘仆仆回到北京参加完十七届二中全会后,又在代表驻地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
初见强卫感到他很谦和,思维敏捷,谈笑之中不失做过军人的严谨。他没有官架,侃侃而谈。“青海就是我的家乡”,他已经把自己看做青海人。这使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在轻松愉快之中进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到青海上任一年,您对青海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是什么?您眼中的青海省情是什么样的?
强卫:我对青海的总体印象是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委员长曾经说过的“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第二句话,“青海是祖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
说到青海的省情,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地域大省,是说青海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排在全国第四位。人口小省,是说青海只有551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4%多,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资源富省,是指这里地大物博、资源富集。在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当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有23种的储量居全国前三位。有9种的储量居全国首位,潜在价值达17.25万多亿元。经济穷省,是说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300多万农牧民中还有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达10%以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您对青海做了一个基本的概括,实际上是提出了青海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那么青海省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中所占的战略地位具体有那些内容?
强卫:青海总体有四个战略地位。
第一、青海具有生态上的战略地位。青海是我们国家的黄河、长江、东南亚湄公河青海境内叫澜沧江的发源地,所以叫三江发源地。青海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占黄河49%、长江26%、澜沧江16%和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40%的水量是从青海流出去的,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和“江河源头”之称。凸显出青海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青海具有资源上的重要战略地位。青海的资源十分富集。17.25万亿元潜在价值的矿产资源,仅仅是对全省总面积的7%部分进行1∶5万地质勘查探明的,而达到矿产勘查祥查程度以上的仅占4.63%。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45种矿产中,青海有32种,其中18种矿产的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有望成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这种地区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第三是维护稳定上的战略地位。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的少数民族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位居全国第三位,民族区域自治面积达98%。由于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基本上全信仰藏传佛教,加上儒家文化,在河湟地区形成了三种文明或是三个文化圈。
第四是地理位置上的战略地位。“东越兰州通中原,西越新疆通中亚,南越西藏通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羌中道、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在这里贯通,素有“海藏通衢”、“天河锁钥”之谓。西宁自古以来是重镇,自汉朝以来叫“西平”,到宋代改叫“西宁”,其名字实际上就寓意着历代中央政府寄希望于西陲安宁之愿望。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多民族地区,青海省新一届领导班子通过怎样的执政理念,促使社会发展、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强卫:近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七年保持了12%的增速,去年达到760亿元。
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立足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发挥高原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优势,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
保护生态是重要责任。把青海建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生态屏障,这是青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担负的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改善民生是当务之急。对青海来讲,总的思路就是“小财政办大民生”,坚持“低水平、广覆盖,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发展促民生、以实事惠民生、以公平保民生,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推进、同步提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改善民生方面抓出成效,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目标?
强卫:由于青海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更为滞后,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我们的目标是:改善民生的决心不能落后,改善民生的标准不能降低,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2007年,全省财政支出约282亿元,其中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就达20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正是由于在民生方面肯于投入,才使得我们在经济总量小、自有财力弱的情况下,许多民生措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5年就比全国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参合率达到95.6%,受益率达到74.3%。
一年来,我跑遍了全省州、地、县,几乎没有看到一幢新的党委政府办公大楼,从省委省政府到地市县党政机关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办公楼里办公,有的还在平房里办公。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青海一定能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如何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海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青海、走进青海?
强卫:青海如今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中。青海有冬虫夏草、昆仑玉、柴达木枸杞子等,但由于品牌建设、对外宣传等跟不上,世人知之甚少。随着青藏铁路建成通车,“青恰会”、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等一系列文化、体育、商贸活动的连续成功举办,加上藏羚羊申吉成功和昆仑玉被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镶玉等等,青海的形象和知名度正在提升,开始一步步地走出青藏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