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来自贵州省的全国政协委员黄瑶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他认真总结了2008年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体会和启示,认为冰冻灾害向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要有科学的判断与决策、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意识、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精心重建基础设施。
黄瑶委员发言的内容是“2008年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体会和启示”,全文如下:
今年1月中旬到2月初,我国南方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低温雪凝灾害。这次灾害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影响范围广;三是冰冻程度重。就贵州而言,这三个方面都突破了历史极值。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抗灾救灾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抗灾救灾中,我们有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是抗灾救灾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二是各级党委、政府措施有力、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三是中央国家机关,兄弟省市、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对抗灾救灾大力支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是人民解放军在抗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充分反映了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民军队。
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实践给我们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反思,主要有:
一是冰冻灾害向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这次特大冰冻灾害损失十分巨大。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受灾地区的部分党委、政府的“防寒意识”不强,“防寒机制”不顺。多年来,南方地区的不少干部群众在观念上一直认为,防寒是北方地区的事,与南方地区无关。再加上最近几年一直是“暖冬”,人们头脑中更少了“防寒”这根弦。特大雪凝灾害袭来时,各地就只好采取临时的应急措施,工作显得有些忙乱。这场灾害告诫我们,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有科学的判断与决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年特大雪凝灾害之初,部分同志对灾情认识不足,还以为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结果雪凝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因准备不足而吃了大亏。
三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国际社会和灾民自己的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1)进一步健全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在各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确定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点的布局、规模和管理方式,实现社会捐助活动由集中性、突击性向经常性、日常性转变。(2)研究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和资本资源,共同推进救灾工作的市场化运作。(3)注重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和国际公法、国际惯例联系和接收国际援助款物。
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意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公民,使之树立灾害袭来时的自救互救意识。这是防灾救灾的重要基础。
五是要尽快建立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议成立由政府及公安、消防、军队、信息、气象、地震、防汛、交通等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把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上升到“危机综合管理体制”。同时,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中央和本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抗灾能力。
六是要精心重建基础设施。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全面铺开,但各地在重建中不要简单把“灾后重建”当成“断了的电杆拉起来,电线接起来”,而应借这次灾后重建之机,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抵御灾害的标准,并将标准法制化,强制执行。
附:黄瑶委员简介
男布依族贵州省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