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王攀程志良)来自中国各地的近三千名人大代表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这次会议备受关注的议程之一。
2月27日,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在中共十六大“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去年的中共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的全国人代会,在这方面将迈出什么步伐引人关注。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舒扬教授说。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称,经过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举措,目前中国已总体形成了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他同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状况也越来越突出。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政府工作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一些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素质不高;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任务也十分紧迫。”袁曙宏说,这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5次较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管每次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历次改革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
观察家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中国今后改革开放的一大关键。以行政体制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现政府自身的转型。这个转型应是两大任务:一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二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一个公共治理型政府。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市长张少军说:“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社会管理。在这两个领域,没有人可以替代政府。但直到最近几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些地方才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两会开幕之际,《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单行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海内外对这次改革广为关注,纷纷发表评论。
《人民日报》发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的评论员文章,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努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达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
《经济日报》的文章说,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即经过不懈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
美国《世界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正在酝酿中的政府机构改革,是着眼5年,放眼10年,目标是为5年后的下一个5年,打下稳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