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上,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小组讨论,“改革创新”是代表委员们谈论最多的主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着力抓好9项工作,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勇于探索,不断改革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代表委员们有着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让中国这艘巨轮沿着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航道前进,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是推动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每一步发展都是改革创新成果
透过新时期以来的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代表委员真切触摸到了政府改革创新的“脉络”。大家普遍认为,方案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切合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发展重点。王荣华代表对这一改革创新的方案作了形象的表述:改革照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前进动力,发展反过来又“点燃”新一轮改革创新的“火花”。这样一对作用力显现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时代变革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制度、新的举措。”来自民政系统的张喆人代表列举出上海在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多项“创新成果”: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建立城乡低保制度的城市;率先推出粮油帮困卡制度,以实物帮困的形式应对物价上涨……“如果墨守成规、不思求变,就难以应对人民群众的各类新需求。因此,必须坚持在制度政策上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发展。”
“事实证明,每一步发展都是改革创新的成果。”来自国有企业的吕亚臣代表深有感触:2001年他在所在企业推行工资制度改革,一开始在100人的小车间试点,遭到绝大部分人反对,但为了长久发展,企业管理层还是坚持将这项改革推进。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职工收入也从每月1000元增加到了1800元。从吕亚臣代表的话中,记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国企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也品味出改革创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为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人们说,这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
从30年前的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各地民营企业的崛起;从“深圳速度”、“深圳现象”的出现,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改革创新,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透视这一连串巨变,很多代表委员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归纳改革创新得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张兆安代表说,“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也不可能搞成功。只有充分融入整个社会环境,凭借社会氛围的有力支撑,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要想技术创新,首先必须制度创新。张兆安代表用“四不”总结了在营造良好改革创新氛围时必须进一步完善的方面:操作层面不清晰、微观层面不支撑、体制机制不协调、多层目标不统筹,“目前,中央、地方,条里、块里各有一套体系,令具体操作无所适从;政策制度的缺失使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缺乏积极性;利益点不同导致目标难以一致……要改变现状,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
一些代表委员都有相类似的感受体会。朱静芝委员提到,现行的科技预算和投入体制是,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权独立地提出国家的科技计划,计划从拟定、出台、预算、实施完成的多个阶段,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互相联系和协调很少且缺乏约束,导致科技预算存在着严重的多个战略目标现象,科技资源重复浪费,国家目标大打折扣。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跟不上,自主创新的效果将大打折扣。”马兴瑞委员也提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机构的竞争力,从国外的经验看,政府对支柱产业的支持很大。现在我国自主创新的政策很好,但是难以落实,需要通过政府体制的改革推进自主创新。
代表委员们疾呼,时不我待,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探索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机制与体系。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可视作政府营造良好改革创新氛围迈出的第一步……
创新要有坚韧不拔的勇气
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迈进,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场坚韧的长跑。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始终。
不停顿的改革创新,需要不停顿地解放思想。林武代表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深刻的变革,当代中国也在发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不适应这种变革的需要,挑战面前不解放思想、知难而上,我们就将停滞不前,就将惨遭淘汰。
“3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自豪,但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面临需要解决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毛光烈代表说,破解矛盾只有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发动机”。
“解放思想,就要突破禁锢,摆脱束缚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模式,敢于反映阻碍改革创新的突出问题,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吕亚臣代表提到,为了留住人才,企业针对新进大学生买房难的问题出台了政策,给予房贷补贴,这令一些没有享受到政策的人员议论纷纷。“我们考虑到企业发展靠人才,制定了这样一个人才政策,如果在这一点上观念都转不过弯的话,‘不换脑子就只能换位子’!”
在改革创新进程中,会不断遭遇新问题。迟福林委员说:“改革开放30年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已经从生存型社会开始进入发展型社会。”生存型社会主要以解决温饱为主,现在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地区和贫富差距等问题,则主要是发展型阶段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重大攻关课题,需要拿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探索新的举措,推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