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首页 | 两会鱼眼 | 两会快报 | 浙江团在两会 | 两会网报 | 公告栏 | 媒体视角 | 两会看点 | 两会之声 | 图集 | 博客 | 花絮 | 表情 | 民意 | 两会手机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2009全国两会 > 两会快报 > 两会新闻速递 正文
杨成涛:农村改革弄潮人

  杨成涛近照

  杨成涛是农民,但他不甘做面朝泥土背朝天的农民,他对改变传统农民形象有着强烈的欲望。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以一个农民的满腔热血、青春激情和无所畏惧,在江南平原水乡干出一件件冲破阻力、突破框框的改革之举,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无论是当种粮大户,还是发展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他堪称农村改革的一个勇敢的弄潮人,“敢为天下先”的苍南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勇立潮头

  杨成涛是“老三届”初中毕业生,1966年才十七岁的他回乡扛起锄头,开始了种田生涯。由于他勤劳苦干,当上了生产队植保员、生产队长。1979年,担任了宜一大队副大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2年,苍南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而此时,宜山农村传统的家庭工副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力也变得短缺,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冲击,农田耕作水平普遍下降,一些农户自愿放弃部分承包田。杨成涛挺身而出,主动承包了30亩土地,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大胆雇工,办起了全县首个家庭小农场。他筹资8000元添置农机具,盖起三间仓库,还办一个畜牧场,增加有机肥料,提高粮食产量。1984年,他所耕种的水稻亩产达到828公斤,年交售商品粮22411公斤,家庭人均收入2135元,成为全县家庭小农场的典型,在全市也是先例,当年即被省农业厅等6单位评为“全省粮食生产优秀专业户”。

  由于杨成涛思想解放,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农业生产规模经营闯出成功的路子,为全县做出了榜样,因此,被苍南县委破格聘任为宜山镇副镇长。此举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人民日报》也报道了杨成涛的事迹。他珍惜这个机会,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1985年,他牵头组织了宜山区20多个各类生产经营专业户,在宜山区委会议室召开了一个“专业户记者招待会”,这在全省尚属首例,《浙江日报》等18家省内外媒体记者前来参加了这个招待会。宜山的个体生产经营模式从此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诸多省市前来宜山参观学习。

  潮落潮起

  农民出身的杨成涛只知道往前冲,不善“官场”交往。当了一年副镇长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竟以一票之差落选了。离开镇政府时,他对组织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在欢送会上,他说:“我不承认自己工作不积极、水平能力差,更没有对不起党和群众,如果我是一块能发光的石头,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能发光!”

  杨成涛从一名农民到村干部,从村干部到种粮专业户,从专业户到副镇长,又从副镇长到农民,承受着舆论的压力,他的精神是痛苦的。但他很快调整情绪,继续创办家庭小农场和加工业。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胆识,再次得到广大党员和村民的一致肯定,1988年7月,他当选为宜一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宜一村家底屈指可数,村集体只有几间出租的房子和42万元的征地费,村集体年收入只有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900元。面对现状,杨成涛认为“要想群众富,必须找门路;要想集体强,经济要发展”。他千方百计寻找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1989年,宜山针纺织市场看好,而印染加工环节的企业紧缺,他就决心为村集体创办印染加工厂。当时,许多干部认为不少集体和国有企业都关闭了,村里办企业还不是走老路。大部分村民也说:“责任田都包产到户了,集体还办什么企业?若村里有钱,还不如分给大家。”瞄准了市场的杨成涛,选定项目不会轻易放弃,他坚信单纯的家庭个体经济经不起市场大潮的冲击,要想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三无厂房的困难条件下,他组织村两委干部分工负责,从绍兴请来师傅,从无锡买来设备,自己亲自负责盖起厂房,终于建成宜一村第一个村办企业印染厂。投产当年,来料加工产值达120万元,创税利达40万元,大家尝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甜头,为村集体经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随后,在他的带领下又创办了针织厂、无纺布厂、针纺织品市场等村办集体企业。

  随着宜山家庭针织内衣加工户不断增多,如何做好服务、引导文章,成为宜一村党支部发展经济思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杨成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推出了三项改革举措。一是为家庭购销经营提供服务。1990年,杨成涛召集村民组长以上骨干会议,提出创办再生纺织厂业务处,为购销经营户提供服务。实行统一牌子、统一合同、统一帐号、统一介绍信的“一体化挂户经营”的形式,对外承接业务,分户进行加工。二是为资金调剂提供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资金成为突出问题,农村要求资金余缺调剂的人日益增多。但由于银行、信用社的增设受制于金融政策,数量有限,同时由于存在行、社信贷规模的约束。为解决农户的生产资金短缺,经县主管部门批准,宜一村于1992年成立了全县首家村集体合作基金会,并列为县体改委的试点单位。至1998年底,共吸纳集体和农户闲散资金5000多万元,进行信贷调剂,解决了集体企业、股份企业、私营企业与家庭工副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困难。三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杨成涛始终把农业生产摆在经济建设的首位。1991年后,从村集体资金中拨出70多万元,修建机耕路1200米,三面光渠道1300米,砌石加固河岸1500米,平整土地160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村还实行统一良种、统一机耕、统一灌溉、统一供应化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服务。

  在杨成涛带领下,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全村已形成了以针、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格局。目前,拥有村集体投资或参股企事业7家。还投资兴建宜一大楼、办公大楼、酒店大楼、娱乐城大楼、标准厂房、纺织品市场、仓库和沿街店铺等共400多间。通过有偿使用,使之滚动增值。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4亿元,村集体资产62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8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4万元。全村综合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不断上新台阶。村集体先后获得省模范集体、奔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村党组织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6年和2006年两度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涛声依旧

  杨成涛担任村书记已经20多年了,在这风风雨雨的20年中,他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创立了一个个“第一”:全县第一个建起村级老人公寓,第一个实行养老补助金,第一个实行村级社会养老保险;全市第一个建起村办幼儿园,第一个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省第一个实行村级廉租房,第一个实行村低保制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杨成涛紧紧把握时代脉膊,牢记共产党员使命,把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与宜一村的实际紧密结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也因此获得不少荣誉,连续20次评为县优秀党员,5次评为市优秀党员,4次评为省优秀党员。还被评为省“奔小康带头人”;被授予市“劳模”、“优秀党支部书记”、“富民书记”、“为民好书记”、“十大时代先锋”“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县委两次评为县“十佳村书记”,首届“感动苍南十大人物”。并当选为第八届、第十届省人大代表、第十二次省党代会代表,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成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经常外出开会,他总是说:“我是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总牵动着我的心。”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鹏委员长来浙江团听取代表审议,杨成涛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情况作了发言。2001年,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听取浙江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就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在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时,他认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他始终牵挂着“三农”问题,提得这些意见和建议,都代表了农民的心声,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杨成涛,三十多年拼搏在农村这个大舞台,展现了一个当代农民的立体形象,汇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汹涌波涛。始终站在第一线的杨成涛,涛声依旧。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浙江信心从何来?
浙江率先走出困境的信心满满,这种自信从何而来?
春天里的期盼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民众对两会有着更多的期待。

两会里的配角儿
希望更多的基层代表成为真正的主角,他们的发声能得到媒体的支持。
·两会博客:明日盛会开幕
·爱“抱腰”的女记者,你想报道什么?
·记者体验:两会的味道是辣的
·春雨里洗过的太阳
·带上眼睛去两会
·“小房间办大事”
·两会的脚步——代表印象

·任美琴代表:完成建议案了
·李立新委员:沉甸甸的责任
·俞学文:要制定《农业投入法》
·任美琴:我们到北京了
·王鸣:到京第一天
·任美琴:韩国的礼仪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王鸣的两会日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