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题:不容学术腐败危害自主创新
记者黄冠
连续多年抨击学术腐败的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今年再次疾呼:“学术上剽窃和造假的人就是偷钱的小偷和造假币的罪犯,如果大家都恨不起来,不予制止,那么学术就没有希望了。”
近年来,学术界不断爆出丑闻,喊打之声日盛。“贺海波学术造假”事件一波未平,六教授联名诉刘兴土院士“抄袭剽窃”一波再起。学术腐败发展到院士层面,令国人震惊之余更感痛心。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本应是社会精英,是一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也应该是最讲道德良心的人。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不仅是有创新精神,而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身为这个群体中一员,应当靠真才实学赢得名头,更应当珍惜“专家学者”身份,唯此才能对得起认同他们身份的民众。
学术腐败在整个学术界所占比例虽小,却是害群之马。更令人忧心的是,学术腐败不仅干扰教学、科研秩序,而且危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猛增,但科技创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仍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劳动,更需要一大批醉心于科研工作的先行者。顶着“专家学者”甚至“院士”名头,却干着东抄西窃的勾当,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有心投身科研的后来者的信心。
学术腐败猖獗,与形式主义的科研评价方式有关。以发表论文数量定职称、发经费,靠剽窃抄袭完成论文的风气就无法根治。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耐心,片面的量化指标和急功近利的考核不仅违背科学规律,还会“逼”出一些“富贵险中求”的专家、学者,挫伤老老实实搞科研者的积极性。
学术腐败与自主创新势同水火,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全国两会一开始,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建立“院士退出机制”,清除学术界的害群之马,深得人心。还可以再扩展开来,不管什么层次的学术腐败行为,都应当有“退出机制”威慑和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