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题:让百姓听得进听得懂
新华社记者张先国、季明
正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许多浅显直白的话语屡屡被代表委员在发言时引用:“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等等。
去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使用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口语,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迅速成为互联网上的流行语。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群众语言”的再度流行,反映出文风、会风在悄然变化。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鲜明提出“反对党八股”,提倡要讲群众听得懂的话。邓小平同志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等表述形象生动,过耳难忘。
深入还要浅出,讲话、文章才能感染群众。用什么样的语言说话,看似小问题,实则反映出领导艺术。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的“官腔官调”,或者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呆板文章,群众看不懂、听不懂,接受、领会又从何谈起呢?
密切联系群众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具体细致的实践问题。一个好的报告就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报告,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与政府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势必会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期待各级领导干部能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并恰如其分地运用群众语言,用“群众的话”去做好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