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刘军、申楠) 全国政协委员王新陆向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语的提案,在网上赢得不少网友的阵阵“掌声”。一位新华网友指出,中国的任何一种晋级考试(考高中、大学、研究生、领导升迁、晋职、评职称、进大城市找工作……)都需要英语测试,英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门定式的必考科目,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与威严”。还有网友表示,许多在别的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就是因为英语差一点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就是上了大学,英语也挤占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别的学科。也有少数网友发出来不同观点,认为英语是一种能力的象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带来机遇、增加财富。”
“英语一刀切”有失公平
凤凰网友李吉明表示,如今中国,已是一个英语学习遍布天下、推崇至极的社会,似乎没有了英语就如同没有了生存的资格与生活的资本一般。于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大学还是幼儿园,英语学习热浪滚滚、撼天动地。“更有不少的社会商机捕捉者趁火打劫,大街小巷任取一室就开办出了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的英语补习班或者英语补习学校。家长的蜂拥而至更是让那些所谓的英语补习创办者们财源滚滚、屡办不衰。”
网友“张铁鹰”直言:“英语一刀切”,其实有失公平。因为英语像其它课目一样,有的学生擅长,有的学生不感兴趣,所以在学校我们看到不少人其它课很好,可英语课总拖后腿。把英语学习摆在高于其它课的位置,这显然让一些学生吃亏。社会发展到今天,英语就如同驾驶证一样,掌握的人越来越多,可正因为这样,不掌握也就无所谓了,因为不会开车,可以雇人开;不会英语,随时都可以找到翻译。允许一些人少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精力,甚至根本放弃英语,是节约社会成本,有助于精力和时间的合理使用。
网友“xyx1”认为:大家都学英语,是不是说明“外国的月亮更圆”“外国的语言更适合搞科研?”实际情况是,那些英语好的,往往是想出国的,根本不想立足国内发展,而那些实实在在搞技术的,又往往英语不怎么好。
“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试问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高考必须考汉语!外语成绩好不等于学习能力强、科研水平高。”一位央视网友表示。
学外语耽搁了别的学业
网友“飞扬”说:“我英语基础不好,其它学科都不错,所以中学和大学有一半精力花在英语上。虽然四级拿了个优秀,但参加工作没两年,又全忘光了。为了工程师职称,又得重新开始学英语,担心又学了忘,把自己本用于技术创新的时间全给英语挤占了。”
网友“逛网者阿羊”:在学校里学的英语,毕业之后,大多数人都用不到;录用考试、职称考试也就只在考试之前突击一下,仅仅为了考试能通过。其他时间很少能接触到英语,大多数人的工作和英语没关系。
网友“何耀伟”表示:为了高考,高中生将大半时间花在了背单词、作习题上。为了评职称、提职务、出成果,又有多少人不得不挤出本已不多的时间上辅导班、埋头苦学?学习英语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很不实用。
“普通中国人,小学学6年,中学学6年,大学又要学4年英语,读研究生的时候还要学,加起来一辈子要学十几年的英语,而我们的汉语教育只到高中就结束,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把全民英语教育请下神坛迫在眉睫。”网友“我的小敏敏”说。
外语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一位新华网友认为,作为交流手段,英语对于我们加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作用不可忽视,但将它的功用太过夸大,反而会有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什么事儿过头了都不好,全民学英语也如此。君不见几十年没碰过ABC的半大老头,为评职称,重拾单词书,记住后边忘前边,叫苦连天又无可奈何。虽然他从事的职业可能跟英语八竿子打不着。”有网友留言说。
网友“杨枫黄豁”说:“一刀切”模式的英语教育全民化,在当前似乎演变成了一种教条主义,也形成了一种“为学英语而学英语”的不良社会风气。显然,这就丧失了学习语言的本来意义。在这一点上看,英语应该回归本来面目。
大河网一位网友说:“如果变通一下,将外语作为选考科目,让有志于国际交流的学生认真学习外语,哪怕只有5%,也已足够。这样,将极大程度地解放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资源,其聪明才智发挥到用得着的地方。”
中国网的一位网友称,当英语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要性甚至超过母语的时候,就反客为主、本末倒置了。
“高考不考英语又怎样?我想,一样会有专业人才学英语,学习英语会更好地作为一种个人适应某些工作和岗位的主动选择,而非外界不加区别、强加于身的硬性规定。还是让该钻研的去钻研,该解放的就解放了吧。”搜狐网的一位网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