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委员进行大会发言。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做客新华网。杨理光摄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袁韵 刘芸曼)“既能促进中西部返乡农民工就业,又能升级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还能繁荣地区经济:东部地区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助于形成'多赢'的局面。”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直播间,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招。
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林嘉騋委员认为这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机遇。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原材料都相对便宜,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过去对企业本身发展有好处,对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也有好处。"我建议,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应该像改革开放初期一样,给一些土地优惠政策,还可以给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原东部企业提供减免税的政策,以此鼓励他们就地安排那些自东部经济调整以后回乡的农民工就业。"
"他本身在东部掌握了一技之长,继而到中西部自己的家乡参加工作,这样很好。"林嘉騋委员指出,就地安顿农民工可帮助解决因农民工的大量转移造成的农村"强壮劳动力到外面去,老弱病残在家中"的包括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
另外,林嘉騋委员表示,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借此东风升级。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腾出包括土地、厂房在内的部分空间。"政府应该积极引入台、港、澳企业和跨国公司,加强与他们的合作。"
产业化扶贫培养农村“造血”功能
谈到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林嘉騋委员当即指出,要想根本上助农民脱贫,就必须进行产业化扶贫,培养农村的"造血"功能,仅靠国家拨款"输血"是远远不够的。
产业扶贫即是在企业缺少资金时,通过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协定,凭借扶贫开发协会的推荐和专家的评审,给这些企业解决资金借贷问题。"在企业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着重强调产业扶贫。"对于有资金没有项目的企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则向他们介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高科技成果。对于既有资金又有项目的企业,扶贫开发协会尽量介绍他们采用一些新工艺、新技术。
林嘉騋委员谈到一个实例:前不久到山西的一个贫困县调研,为他们提供了农科院的科技成果--甜高粱。该作物种植出来后可用以制酒精,取代石油解决燃料问题。甜高粱做酒糟再发酵,又可以发展养牛业,而牛的排泄物通过发酵又可以转化成有机肥,这十分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林嘉騋委员还谈到,产业扶贫的下一步是向文化产业迈开。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将着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如何帮助他们开发成文化产、向全国推广是关键。"林嘉騋委员认为,文化产业既不消耗很大能源,又不造成环境污染,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