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秦亚洲林建杨)今年春季发生在中国北部的罕见旱灾,成了正在召开的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水利设施“毛细血管”老化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不断投入巨资建设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流域的控制性工程,对于抵御旱涝灾害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这些大型水利设施通向农田的“毛细血管”日益老化,在今年春季的旱灾中暴露无遗。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驻马店市委书记化有勋说:“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对大型河道、水库的建设非常重视,但是对水渠、水闸等通向农田的配套设施重视不够。一些仍然在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和排涝设施,还在吃30年前的老本。”
驻马店是中国正在打造的粮食核心主产区之一,每年粮食产量约为130亿斤。但是,今年春天驻马店遭遇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旱灾,这将影响今年的粮食产量。
化有勋说:“1975年8月的那次特大洪灾中遭到破坏的水渠、水道至今没有修复。这影响了今年春季的抗旱救灾。”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面临大型水利设施通向农田的“毛细血管”老化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水位明显下降,湖北省沙市水位已经下降约2米,导致灌溉能力相应下降。目前,沙市长江干流基本上不能开闸自流灌溉。
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以来,下游流量变小。黄河先后8次调水调沙,使下游河床有效刷深了1.5米。这对黄河防汛是利好消息,但给下游引黄灌溉却带来了难题。过去按照黄河自然状态下设计的闸门和闸板,已明显高于黄河水面。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省新乡市,改革开放前建设的6个引黄灌溉取水口,目前除了“人民胜利渠”能提闸自灌外,其他5个都不能自流引水。
来自湖北省第一产粮大县监利县的全国大代表朱建华说:“监利县仍在使用的骨干泵站工程,许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如果不立即进行改造升级,将影响到粮食增产。”
根据中国目前的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大型水利设施通向农田的水渠、泵站、管道等小型水利设施,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修建。但是,中国的产粮大县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对这些项目进行投入。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要求。”
农村专家称,农民应该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组织形式,农民更愿意到沿海的企业打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代表说:“中国集体经济解体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一直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这次旱灾暴露了中国农业的‘软肋’。”
陈宜瑜说:“一家一户的农村经营单元,和农田水利设施需要的统一规划、规模性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面临的机制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