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国庆60年 > 浙江辉煌60年 正文

品质生活60年系列报道 一张票的38年沧桑历程

  用粮票者说(章林玉,原杭州闻裕顺幼儿园教师)

  粮票曾比钞票还珍贵

1993年浙江省正式取消了粮票。店员在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

  9月18日,退休老师章林玉很想在家里找一张旧粮票出来怀旧,翻了抽屉还是没寻到。想了想她又释然了:“真是年纪大了。那时家里人多,每个月定量的粮食不够吃,不到月末就把粮票交给粮店了。哪里还有剩的。”

  是啊,那个年代没有粮票,一个人寸步难行。粮票比钞票还珍贵。章老师说,杭州人吃早饭,喜欢泡饭加油条,或一副烧饼加油条。可烧饼、油条、稀饭、豆浆,都要用粮票。

  每个月买米,要带上购粮证和粮票。粮站的人对照粮本上的定量卖米,如果超过定量,就是有粮票也不能卖。粮站收回粮票后,工人会把收上来的粮票一张张贴到报纸上,然后用毛笔一行行划掉,再拿到印刷厂销毁。

  除了浙江省粮票外,还有一种全国通用粮票,人们称之为“满天飞”。拿着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各地出差,并且不会过期作废。

  最怕外地亲戚来

  浙江省是从1953年开始取缔粮食自由贸易市场的。当年12月,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浙江省农村粮食计划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之后采取的办法是,居民按户口人数供应,集体伙食单位,按参加搭伙人数供应。

  章老师的领导沈老师说,那时,人们很害怕有外地亲戚来走动。一般的职工定额是29斤大米,自己有时都不够吃,假如再多一个人,不到月末就会断炊。所以,如果有外地亲戚到杭州来,家里人会交代亲戚自备粮食,或带上全国粮票。

  据童守先回忆,当时按照不同的工种(工人、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一般居民)配给,粮食的供应也不一样,每一类还要细分,如工人要分特重、重体力、轻体力。大学生以及特殊工种要高一些。章老师家除了3个大人,孩子们都还小。当时的定点定量供应,“吃不饱,但饿不死”。

  粮票管理严过户籍

  在使用粮票的年代,商品粮是个火热的词。农村人进城,如果转了粮食关系,吃上了商品粮,则意味着“鲤鱼跃龙门”,成了城市户口,一辈子有“粮票”了。

  章老师说,商品粮定点供应,一个粮站管所有在它那里买粮的居民。谁家有几口人,吃多少大米,定点粮店一清二楚。

  “粮店比派出所的户籍管理还厉害。”童守先说,现在的人们体会不到,定点粮店可以控制居民流动,“它可以把人管到一粒米也没有。”计划经济年代,控制人口的工作主要由粮食局和公安局组成,如果没有向粮食局事先通知,就是户口进来,也是没有商品粮证的,也就是说,粮店不会供应一粒米的,你还是成不了城里人,拿不到一两粮票。

  一个时代的开始

  粮票命运的大转折,发生在1993年。据《浙江省粮食志》记载,1993年,浙江省正式取消了粮票。

  很多时候,变化来得急促又没有声息。其实,转机早已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国家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其表现之一就是,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粮票“生命之本”的宝座开始逐渐发生动摇。特别是进入19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家家户户粮票基本上有所盈余。而在章老师的印象中,那几年已经不大用得着粮票了。所以,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已经有一些胆子大的城市家庭妇女用粮票跟郊区的农民换鸡蛋。“三斤粮票换一斤鸡蛋”。

  1985年,国家政府就规定“取消粮食、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这可以说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有的饭店、商店出售食品时,由必须使用粮票,转变为“没粮票可多花点钱替代”;“某某吃食不要粮票,可选择”;乘坐火车、轮船、飞机吃饭时,不再用“全国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等等。

  那时候,老百姓的餐桌已经越来越丰富了,老百姓手中的钱也越来越多了。

  终于在1993年,一直作为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粮票,在见证了中国人民38年物质生活沧海桑田般变化后,终于在这一年“光荣退休”了。粮票的正式废止,意味着统购统销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意味着中国人民物质文明时代的到来。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在互动中感受品质生活 首届杭州生活品质展昨开幕
·【网络文明金点子】优质网络品质生活
·王国平:让拆迁居民早日安居乐业共享品质生活
·杭州要请北京人体验一把人间天堂品质生活
·有网友说:“这件事严重影响了杭州市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更是与品质之城、品质生活格格不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