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国庆60年 > 浙江辉煌60年 正文

辉煌浙江60年 民生巨变:渗透寻常百姓家

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元和47元,2008年增加到22727元和9258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5倍和196倍。

  浙江日报讯 一条60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浙江,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迈向繁荣富强的浙江。

  一段60年的时光,经历了贫穷短缺、温饱不足,经历多少风雨和阵痛,最终快步奔向全面小康。

  1949年,浙江生产总值仅为15亿元,2008年已经达21487亿元,60年实际增长了272倍。人均GDP也由1949年的72元,增加到2008年的42214元,60年实际增长100倍。曾经的资源小省,迅速成长为经济大省: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全国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位列全国第4和各省区第1位……

  一串串耀眼的数据,折射出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城乡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深深刻印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

  钱袋子越来越鼓

高等学校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2008年的77所。在校大学生数由1949年的3112人增加到2008年的83.2万人。

  68岁的温岭人陈阿姨用三代人的经历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财富故事。1950年,她刚好18岁。尽管家在城镇,可是一大家子5个兄弟姐妹,日子过得实在艰辛;后来,她经人介绍嫁到了乡下,成了农村户口,说起来也挺现实,图的就是对方有点田以及一幢祖上留下的破旧老屋;1983年,女儿出嫁,这时市场经济的种子已经在温岭发芽壮大,陈阿姨的丈夫开始捣腾着小买卖,他们给女儿的嫁妆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当年的村子里也算是蛮风光的;2008年,外孙女出嫁,嫁妆是一辆别克商务车,外加180平方米新房的全套装修。

  嫁妆豪华变身的背后,是浙江人收入的跃变——194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元和47元,2008年增加到22727元和9258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5倍和196倍,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年均实际增长8.1%和8.5%。

  省强民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经济迅速崛起,老乡变老板、集市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经济发展了,城乡居民的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就业渠道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国有集体经济单位到非公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居民收入更趋多元,从工资收入占绝对主体到转移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全面增长。钱袋子鼓了,银行的存款也多了。全省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52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01亿元,人均储蓄28323元。理财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买黄金、古玩,投资房市、股市……

  生活越来越好

 

 2007年10月2日,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后塘村畲民蓝荣森家单季稻谷收割了,刚销售了茶叶和油茶的蓝荣森很高兴。

  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国际上通用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它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恩格尔系数越大,表示生活越贫困;反之,表示生活越富裕。根据国际经验,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从建国初期到2008年,浙江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60%以上分别降至36.4%和38%。

  60年,浙江人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都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1993年,使用了几十年的粮票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居民饮食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健康”。肉禽蛋水产品类在居民饮食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绿色有机食品备受追捧,外出用餐变得稀松平常。“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去不返,即使是在农村,人们也早已从扯块布料做新衣到追求服装的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消费支出人均399元,而1978年人均只有17元。

  居住条件的变化最大。60年来,城镇居民经历了由集体宿舍、小套、中套住宅,到大套住宅的更换,实现了从租房到购房的跨越,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农村居民则经历了由草房、瓦房,到楼房的变迁。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1957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62年的11.7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58.5平方米。

  私家车驶入家庭,曾经是许多浙江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前,普通浙江家庭拥有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这“四大件”就算不错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录音机为代表的新“四大件”快速普及,到上世纪90年代,空调、摩托车、电话、洗衣机等新一代“大件”进入普通家庭,如今,移动电话、摄像机、电脑、汽车成为普通家庭竞相拥有的物品。

  浙江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丰富。上世纪80年代,看电影、听歌是城镇居民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到90年代,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的位置,进入21世纪,出国游、农家乐、生态行、健康养生成为热点,上网聊天、购物、交友等成了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

  生活日益丰富精彩,60年的点滴变化连缀而成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史。

  幸福路越走越宽

2005年盛夏,来自江苏徐州的孙梦娣(中)和姐妹们正在装有空调的民工公寓里休息。她们工作的博森织染嘉兴公司300多套民工公寓里都装了空调。

  台州市未通高速公路前,临海市以南的人到杭州坐长途汽车起码要8小时,如果遇到路阻需第两天才能到达,途中要翻“三大岭”,会墅岭是其中一岭。1986年4月25日,家住路桥区的张士友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从杭州回家,早上6时10分开车,至下午5时到,会墅岭两辆车翻在路边……”

  如今,路桥到杭州,只需约3小时。浙江早已实现“4小时经济圈”,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2197公里增至10.37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073公里,任何一地级市到省城杭州的时间都不会超过4小时。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级大港。民用航空有杭州、宁波、温州等7个机场,通航城市188个。全省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3500万浙江农民走上了康庄大道。信息服务让城乡距离不再遥远,每百人就拥有近45部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达805万户。我省已建成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浙江城市化率从1949年的11.8%提高到2008年的57.6%,高楼大厦、高架道路、超级市场鳞次栉比;

  乡村旧貌换了新颜。“中心镇培育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数字揭示变化背后的奥秘: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0.21亿元,2008年达到9323亿元,其中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22.1%,30年累计投资6.36万亿元。2008年,全省新增财力的72.2%用于改善民生。

  曾经,“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百姓看病既贵又难。如今,养老保险打消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遍布城乡。2009年6月末,企业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分别达1355万、1122万、1254万、744万和709万人,389万城镇居民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512万和428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362万被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0%。

  曾经,因贫辍学相当普遍,高考之路异常拥挤。如今,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15年免费义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学校由1949年的4所增加到2008年的77所,普通高考录取率达75%,平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从1949年的1.5人增加到169.5人。

  曾经,因医疗落后,天花、血吸虫等传染病曾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如今,浙江人的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约35岁提高到76.6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7.2%。下降到2008年的4.58%。。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体育运动和锻炼中来。

  曾经,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环境恶化,如今,全社会积极致力于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共识。2008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先进水平居全国各省区市第3位,“十一五”前3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累计分别下降9.5%和13.9%。

  2008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5.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60年,沧海桑田。幸福的脚步追随着浙江人民的生活,梦想越来越近,路越来越宽。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 百亿手笔打造湖州靓丽乡村
·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60年建设浙江秀美山川
·绿色浙江生态省——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
·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之 60年共建平安和谐家园
·辉煌浙江60年特别报道之——平安浙江 和谐家园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