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之困
  2月16日,一位网友一条微博几张图片,引发强烈关注,上海中心大厦工地周边出现地面裂缝。当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作出了回应,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这样的回应暂时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但却让地面沉降这个老话题再次升温。悄无声息的沉降带来的危害却可以惊天动地。防洪能力下降、城市给水供气管道因沉降变形破坏,建筑物和铁路地基下沉影响安全……甚至可能让桑田变沧海。 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详细]  
 
 
  从1921年到1965年上海市区总共沉降了1.69米,有专家称,如果当时没有开始治理沉降问题,那么上海可能早就在2000年前就下海了。而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所以从1966年开始,上海开始限制地下水开采,和人工回灌地下水,要求地下水用户在冬天将地下回灌与其夏季开采等量的自来水,从而恢复土层弹性,控制地面沉降。
现场直击:裂缝已被初步修复
官方回应:沉降处于可控范围
专家解读:多种因素可致沉降
  在正对上海中心大厦施工工地靠近环球金融中心的一侧机动车道上,确实有一条横贯路面的裂缝,边上就是游客进入环球金融中心参观的主入口。裂缝的宽度可以容纳约两根手指,长度在4米左右。裂缝上已经浇有灰色水泥状物体凝固,据悉,这是相关部门对裂缝进行初步的灌缝修补处理。一些地砖缝隙呈锯齿状非常显眼,长度在1米左右,但基本不影响路人行走。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称,根据上海中心大厦建设方的说法,“大厦自开工之日起即进行严密跟踪监测,均处于受控状态。地面裂缝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正常沉降现象。目前地下结构工程已完成,引起沉降因素基本消除,正待阴雨天结束后对裂缝进行修复。跟踪监测不会停止”。主管部门将会对周围道路的基层进行彻底维修,时间估计在今年5月至6月。   路面开裂可能是地基不均匀下沉,拉裂了道路,也可能因为雨雪天气带来的水流侵蚀,或者在道路拓宽后,原来的道路与新拓宽的路基及路面接合不到位,形成裂缝。同时在地下铺设管线,如上水管或下水管渗漏,也可能引起地基下陷,导致路面开裂等。 路面开裂的原因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如车辆长期超载运营、土层质地等,都有可能导致路面开裂”。

  当中国的城市正竭力向上发展,农村正拼命追求高产的时候,却没想到脚下的土地,已不堪重负,正悄无声息地下降。

  华北平原在下降、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汾渭盆地也在下降,地面沉降的范围还在扩大。不能承重的土地之下,是急遽下降的地下水水位。而如何控制地下水的过度攫取,又牵涉到多个部门,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难题。

2050年长三角可能就此桑田变沧海
  几年前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郭坤一,经过四年的调查,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地面沉降是共同的难题,1999年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动防沉降工作开始,沉降程度较轻的浙江每年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沉降。而形势较为严重的江苏,则是在2000年由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长三角的巨大投入联动机制,都成为应对地面沉降的成功案例,但其他地区能否效仿也许并不那么现实,在华北则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详细]

“楼升”造成的“地降”

  过度抽取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一个主要人为原因。比如河北沧州,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面平均沉降了2.4米,属于中国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几十米至几百米深处所埋藏的地下水,就是沧州以及华北平原上的其他缺水城市维持庞大用水需求的依靠。而“楼升地降”是上海地面下沉的另一个人为原因。有数据显示,自1993年以来,上海高楼平均每天起一座,目前已有七八千座高层建筑。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表示:“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此外,在开采地热和油气资源等也会导致地面沉降,并且开采量在逐年增加。 [详细]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是自然因素或人为作用造成的地面标高损失的现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为作用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愈益显著,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面沉降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亿元人民币以上。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我国很多地区的地面沉降现象已经或将得到控制。

  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

  (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

  (2)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为应对中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中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务院日前审批同意的《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中国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地区、汾渭盆地为主要目标区,用十年时间,查明全国地面沉降灾害现状、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建立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形成适合国情的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控采技术方法体系。

“长三角”联合“控沉”
■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区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近10000平方千米。苏锡常(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因不均匀沉降,目前已发生22处地裂缝地质灾害。上海从上世纪初到2003年,因沉降造成的损失是2900亿元;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嘉兴也损失了500多亿元。
  
■浙江: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和浙江联动防沉降工作开始于1999年,联动以后浙江省每年都大幅降低地下水开采量,生活用水多使用地面水,例如从太湖的上游引水。地下水开采量由2000年的1.5亿立方米下降到去年的1600万立方米。但是因为浙江是长三角里沉降程度较轻的,所以没有采用回灌。
  
■江苏:2000年8月,江苏省人大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实施地下水限期禁采。此后,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苏州沉降速率从每年25毫米以上降到小于10毫米;无锡从每年100毫米降到10毫米~15毫米,常州从过去最高每年120毫米降到每年8毫米。
  
■上海:自2003年起,为缓解地面沉降的压力,上海开始继续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据上海市政府网站发布的2009年和2010年水资源公告显示,2009年上海市地下水实际开采总量为2553万立方米,比2008年减少632万立方米;地下水人工回灌总量为1755万立方米。2010年,上海地下水开采量已压缩到2000万立方米,是建国以来上海地下水开采量的最低点,仅仅是1963年开采量的十分之一。
编辑:金斌 专题编号:2012-02-56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