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湾作家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结缘”,有了青春版《牡丹亭》为600岁昆曲找回“春天”;十年后,白先勇再度牵手苏昆,排演新戏《西厢记》《长生殿》。与舞台上重塑经典相映成趣,如今昆曲进地铁、上微博、做直播,其努力植入现代生活的尝试同样引人瞩目。
十年之前,传承剧目与技艺是昆曲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十年过后,培养更多“昆虫”,让更多人找回听戏的“耳朵”,亦是昆曲人无法漠视的责任。
“牡丹”开二度“玉簪”焕新生
人们喜欢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化石”。它一度真的成了化石。
“一次演出只有三个观众,一个睡着了,一个乱走,一个嗑瓜子。那时候,昆曲人的心都被嗑碎了。”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回忆。
对于昆曲复苏而言,有一件事和一个人至关重要——申遗成功和白先勇。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昆曲打了一剂强心针;2002年,白先勇第一次来到苏州昆剧院,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应运而生。
所谓“青春版”,并不是在剧情和唱词上有明显改动,而是借助《牡丹亭》这样的经典大戏使年轻演员接班,受众也以年轻观众为主。
同样的,新版《玉簪记》虽然不再“以青春的名义”,但从导演到演员一脉相承,朝极简、写意、时尚更进一步。凭借这两部看家大戏,苏州昆剧院的名声也蜚声海外。
十年过去了,“《牡丹亭》热”仍有余温。苏州昆剧院传承排演了十本大戏,折子戏也从数十出增加到120出,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牡丹亭》。
作为全国唯一转企改制的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也同样感受到“一件事与一个人”的“春风”,演员们从“闲得发慌”到“累得要死”,从每年约50场戏增加到了如今的600多场。
名人效应今犹在昆曲需要更多白先勇
尽管外人看来已是“姹紫嫣红开遍”,然而里面的“景色”中却并非没有“断井颓垣”。苏州的昆曲氛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浓,甚至比不上上海、南京。
“这些年来直接投入5000万元。”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表示,去北京演出,主演也只能住快捷旅馆,演毕,为节省住宿费,连夜乘火车赶回。尽管青春版《牡丹亭》多年来上座率高达90%,但由于演出成本太高,到目前为止从未盈利,偶尔还得“倒贴”。
白先勇也觉得,凭他个人力量,恐难再排演众多优秀剧目。
尽管如此,白先勇的名字仍是昆曲的“金字招牌”。苏州昆剧院最新排演的《西厢记》《长生殿》再次请他挂牌艺术总监。
然而,白先勇毕竟已是老人,未来还有多少年的“余热”能够发挥?更令人担忧的是,昆曲演员的培养需要10到15年,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又要后继乏人。2008年,因参演电视剧《红楼梦》,上海戏校的李沁放弃昆曲转行“触电”,让新一代昆曲演员心中再起波澜。知情人士透露,现在昆剧团青年演员年收入平均六七万,一级演员也就十几万。拿什么吸引年轻人投身这行?
“当下除了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和昆曲人的传承作为内因,仍特别需要外界因素的有力推动,昆曲还需要更多的‘白先勇’。”柯军说。
传承艺术也要传承“耳朵”
采访中,许多昆曲人表示,十年后再谈“传承”有了新的意义,除了让观众由审美震撼爱上昆曲,还要让更多人重新拥有听戏的“耳朵”。台上台下一起呼应的昆曲才能活得更好。
“过去有观众要坐很长时间的火车来兰苑剧场看戏,我们没有电视台,就想到了网络。”柯军告诉记者。他所说的“环球昆曲在线网站”,运营近两年来已直播了163场演出,点击量达745万人次。方便了国内“昆虫”,国外的点击率也不少。
为了普及昆曲,各方都在努力。苏州实施的“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性演出工程”,确保全市每个中小学生至少有一次观看昆曲的机会。江苏省昆剧院还与地铁、高铁联手,把昆曲演到了飞驰的列车上。尽管有人质疑“作秀”,柯军却很淡然。他认为,昆曲没有特定的观众群,所有的人都不会拒绝美。
二十出头的陆梨青是有名的“昆虫”。她告诉记者,“昆虫”80%都是年轻人,并且越来越多。然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昆曲吸引他们的东西不同。最初是舞台上的视觉美,那是一种看到文物似的审美震撼,看多了才能真正拥有听戏的“耳朵”,知道哪里该笑、哪里该默、哪里又该鼓掌。“这还需要更为长久的努力。”陆梨青说。(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