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先后发生两起旅客“拦飞机”的事件。因为航班延误,不满航空公司赔偿,导致旅客机场跑道。按惯例,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航空公司是不赔偿的。即便赔偿,航班延误超过4小时的最高赔偿标准为500元。据了解,考虑到这次耽误的时间太长,深航就每人发了1000元交通补助。
“拦飞机维权”不仅危险,而且也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绑架了公共的安全利益。不过,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事件的本质其实是乘客针对航空服务维权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可以说,在以往的航班延误中,乘客被冷漠对待仿佛已经成为必然,而这一次,乘客愤怒了,最终的结果却损害了公众利益。
类似“拦飞机”这样的维权方式却立马奏效,并获得超过正常范围的赔偿。应征了“不闹不赔、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怪现象,索赔的依据不是现有的法律法规,而是看乘客闹的程度。
如今许多成功的维权事例,渐渐不再依靠制度、法规维权,而是技术性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只有“把事情闹大”才能解决问题,甚至不惜牺牲、绑架无辜者利益,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此次“拦飞机”事件再次让秩序与规则颜面扫地,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极坏的示范。
无论是旅客的违法式维权,还是航空公司的非理性赔偿,根源仍是相应制度不完善。据相关规定,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航空公司不承担责任。但问题是,旅客如何来判定到底是天气还是人为原因?
所以,只有充分的信息公开,否则航空公司很难取信于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规定基本没有体现旅客话语权。让旅客和航空公司都理性起来,需要一个兼顾双方利益的合理制度,让彼此能按规矩办。
连续的“拦飞机维权”事件,不仅给民航业敲响了警钟,也为乘客提了醒。对于民航业而言,关于民航规定、航班延误、旅客理赔等情况,需要有一个理性全面的审视清理了。而对于乘客而言,维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但维权方式也应该遵守法律,不能绑架公众利益。否则,一旦因“愤怒”而突破法治底线,维权很可能就变成了违法和侵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