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12月19日电 浙江温州市公安局创新实施“警灯工程”6个月,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30.3%,明显增强了百姓的安全感,并且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温州“警灯工程”,简言之就是哪里人多、哪里治安复杂、哪里容易发案,就在哪里设置执勤亭点,亮起醒目的警灯。通过屯警街面、提高路面见警率,震慑和遏制街面、室外犯罪。
今年6月,温州警方根据现实需要,在全市城乡布局新设了435处以公安警力为主体的公安夜间执勤亭点和1820处以社区、企业等社会群防力量为主体的全天候治安联防岗亭。这些新设的执勤亭点与过去建立的固定公安执勤岗亭融为一体,构筑起一张覆盖全市的地面与空中监控互动的基础防控网。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震慑和遏制街面、室外犯罪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实施“警灯工程”需要大量的警力屯警街面,但是,捉襟见肘的警力使得“警灯工程”实施难以常态化和广覆盖。温州市公安局创新运作机制,探索采取全市机关警力下沉建设公安夜间执勤亭点等做法,有效解决了实施“警灯工程”存在的警力不足的难题。
据了解,温州“警灯工程”承担亭点巡逻执勤的主要警力,是来自市局机关和所辖各县(市、区)局机关的2600多名机关干警。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带头,采取轮流的方式,要求所有机关警力在正常工作时间外必须参加夜间亭点的巡逻执勤。一般每人10天左右轮流一次,每次执勤时间不少于4个小时。这种排班轮流执勤,保障了夜间执勤亭点运转的常态化和可持续。
记者在现场看到,执勤亭点的设施简单,主要是帐篷、警灯和联体桌椅,易装易拆,统一配备。每个亭点一般由2至4名执勤人员值守,他们按照实战的要求,身着反光背心,统一装备对讲机、警务通、录音笔、伸缩性警棍、手铐等。从每天傍晚起到前半夜,负责执勤亭点周边的巡查、盘问和接受群众报警求助等。
温州市委常委、市公安局长黄宝坤说,温州通过实施广覆盖的“警灯工程”为抓手,整合和打通社会面上的各种防控资源和有效力量,探索构筑“面上成网成圈、人防技防互动、整体联动协作、快速反应打击”的立体防控新体系。比如,打通空中视频监控网与地面人防联动网,一旦发生警情,在指挥中心的布控指令下,迅速形成治安岗亭控点、巡防力量控面、多方策应的堵控网络,凸显整体作战优势,提高抓现能力。半年来,通过“警灯工程”不仅有效震慑和遏制犯罪,而且全市还破获了487起各类刑事案件。
闪烁的警灯成为温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据统计,今年6月1日-11月30日,温州全市刑事案件接警比去年同期下降30.3%;治安警情比去年同期下降5.3%。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认为,实施“警灯工程”的好处显而易见。温州市公安局利用机关警力轮流巡逻执勤,不仅有效促进公安机关作风转变,而且通过“警灯工程”的布点推动,有机整合各种现成的公安防控网,提升了整体防控效能,引人启迪,值得借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