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何让农村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乡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新时期的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先行先试,颇有心得:改造城乡人居环境,扮靓“面子”;提升各类公共服务,夯实“里子”;创新社会管理,让城乡实现无缝对接,“一体化”真正叩开了百姓的幸福之门。发展同步,服务同质,管理同化的科学理念,值得借鉴。
法国酒店大亨费舍先生刚刚结束了两个多月的中国之旅。此行,他是为了考察“洋家乐”在中国的选址。回程时费舍先生感慨:“中国繁华城市到处可见。但是,最适合建‘洋家乐’的还是浙江,这儿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一点儿也不比欧洲差。”
行走浙江,你会发现,无论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还是居民生活,城乡分野已很小很小……
缩小城乡差距:扮靓“面子”,夯实“里子”
浙江历届领导始终重视“三农”工作,2004年,浙江就率先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5年,浙江开始每年发布《浙江省年度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与此同时,浙江全面夯实农村基础的各项工作。
绍兴是典型的水乡,出门就遇河,抬脚得用船。过去重发展不重环境,百姓埋怨不少,“钱多起来了,水脏起来了”。实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后,绍兴先后投入22亿元治水,如画美景重回水乡。记者日前在绍兴柯桥看到,古纤道卧于一湾碧水之上,水边水草摇曳,鱼儿嬉戏,沿河长廊,人们或漫步,或闲谈,好不惬意。安昌镇居民俞志桓很感慨:“我在这里住了50多年,原本以为再见不到清水螺蛳了,现在你看,这水又同我们小时候一样了。”
上海市民曲小娥说自己已经是“半个安吉人”。她和几个老朋友一起,每年在安吉县章村镇长潭村起码住半年:“住这里是福气,风景优美,空气好,水好,夏天凉爽得不用开空调。”2008年,浙江推出“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整治环境,还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景观,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
城乡统筹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浙江将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一并统筹,让农民真正有了幸福感。
“一根水管通城乡,一路公交跑城乡。”现在的浙江大地,城乡拥有同样的自来水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垃圾处理系统、超市和网路……
提升文明素质:设施村村有,精神有追求
嘉兴新塍镇西吴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大学生村官章金金每天都很忙碌。这个农家书屋藏书1万册,依托和市图书馆秀洲分馆联网,西吴村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很快。“每天借书还书的有几十上百人,你说我忙不忙。”章金金笑着说。闲暇之余到家门口的图书馆坐坐,已成为浙江农村新风尚。
杜黄新村是诸暨的一个普通乡村。在村里走一走,墙上是村民自己画的“求知若渴”、“卧冰求鲤”等宣扬尊师、孝道等美德的图画;每走几步就有一幅爱护生态的小标语竖在路旁……
“提升村民素质,根本是要‘文化化人’,使得人有书卷气,村有文化味。氛围形成了,文明也就来了。”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
过去,文化下乡注重“送”,如今,浙江各级政府掀起“种文化”运动。新田歌,农家戏,农民画……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杭州将“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向乡村,正在实现文化设施村级“全覆盖”。在建德杨村桥镇,镇政府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四层办公大楼让出来,建成了综合文化中心。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延向农村,群众舒心满意
和谐促进会,是宁波的首创。从2008年开始,宁波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所有的村镇。偏远的山村,也有了和谐促进会、和谐促进小组、和谐促进员三级网络。宁波因此获得“中国社会创新奖”。
社会管理架构延伸向农村,让浙江农村社会管理与城市实现了“无缝对接”,管理高度和精度大大提高。
安吉县建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公共服务平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不但办理100多项服务事项,还把邮政、金融、疾病普查等纳入服务范围,一年多,帮村民办了10万余件实事儿。
2007年开始,海岛舟山市试行城乡一体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把4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2360个管理服务网格,组建相应的管理服务团队。“邻里间有矛盾,我就打个电话找网格负责人,有人劝慰调解,心里就舒服了。”定海区白泉镇村民黄金香邻里纠纷被解开后,心情十分舒畅。
在“枫桥经验”发祥地诸暨市,市镇村三级联动,市级建立大调解领导小组,27个乡镇街道、468个行政村和59个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连续9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均在95%以上。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
“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城市是农村的CBD。”这是人们对浙江的评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