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师,那片星群不能忘
(一)
1936年10月的一天晚上,紧急集合号突然响起。
红军战士们急忙爬起来,提着枪向外跑。队伍集合后就顺着去会宁的大道跑步前进。
待到东方发白,战士们登上了和 会宁只隔一条河的北山坡,会宁城的全貌出现在眼前!站在高处的同志们忽然喊起了口号:“ 红军大会师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大家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都涌到山顶。只见二、四方面军的先遣部队,浩浩荡荡地从东南方向的大道上走来。
不知谁说了一句:“我们也下去和他们会师吧!”这话就像一道冲锋命令,一下子把大家伙“推”下山去。
……
硝烟远去,长河依旧。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齐聚会宁,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在会宁城欢庆胜利会师的动人场面,也仍能从这片土地散发的厚重感中体味到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因为, 这里的每一寸,都曾是见证者。
作为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的一员,当我站在会师大桥的一端,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对接。昂首挺胸,向前迈进,好像游走于历史隧道中,要和当年的战士们相会。 一步又一步,我们迎向他,他们走向我。
采访团通过会师大桥。韦德占 摄(二)
据说,当年周恩来向毛泽东请示三军会合的地点。在听到“会宁”这个提议后,毛泽东兴奋起来: “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一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到安宁。恩来,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起的啊!”
这段故事有没有演绎的成分不好确定,但多少在暗示,历史的选择往往是冥冥之中的事。
当我们采访团一行列队走在会宁大道上时,道路两旁好多当地民众在围观。红军留下的团结胜利的 “会师精神”,被会宁军民始终视为建县兴县之本,他们的精神土地是富裕的。
曾经,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过。怀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这里的人民全力支援红军。为了解决西渡黄河的造船材料及其他军需物资, 会宁人民拆掉了仅有的木房、门窗、老人的棺木板等木料,支援红军造船,可以说“会宁是条鱼,驮着红军过黄河”。
而如今,会宁这条“鱼”的标志性的建筑会师纪念塔变“矮”了。
以前的会宁县城街道狭窄,道路泥泞,除了几栋三四层的楼房,几乎全是低矮的平房。一进会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会师纪念塔,因为这是会宁的最高建筑。而今,昔日“首先映入眼帘的高耸入云的会师塔”越来越隐藏在了高楼之中。
一座有故事的城,颇有些年岁和绵长的掌故,她的过去不能忘。
会宁会师塔。张博 摄(三)
丈夫参加红军走的时候年仅25岁,刚结婚便告别了妻子李凤琴。
妻子苦苦等待,切切地寻觅着,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可是,5年、10年、22年过去了,哪里还有丈夫的音讯!
1958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有人找到了李凤琴,他用颤抖的双手掏出两张纸片来, 一张是丈夫的烈士证,一张是丈夫长眠之地的草图。
丈夫是年仅33岁就在河畔镇的慢牛坡狙击战中壮烈牺牲的红31军93师师长柴洪宇,来人是柴师长当年的警卫员王树堂。
等白了头,等老了身躯,等来的却是噩耗!烈士证上三个流血的大字,深深戳进李凤琴的心脏,她感到天旋地转,肝肠寸断!
但也就是在那张发黄的草图纸上,李凤琴终于知道了丈夫的下落,知道了会宁,知道了慢牛坡。
1936年10月,红军会宁会师期间,同国民党军队发生过6次较大的战斗,有1800多名像柴洪宇一样的红军指战员在会宁留下了宝贵的生命。
曾经看过一段对老红军 康立泽的专访,当记者问他作为一个红军老战士,最难忘的是什么时, 老人家说是眼睁睁看到身边的战友倒下去——长征途中有一战叫包座战斗。那一仗打下来,虽然歼敌5000余人,但伤亡也很大。康立泽所在的268团2营6连牺牲了30多人,三分之一啊!在过雪山草地途中,看到熄灭的篝火灰烬的四周躺着一圈冻死的战友尸体,这也使他终生难忘。
会宁会师塔的塔名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是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会宁会师最具权威的证明, 但这个题词没有署名。1986年5月13日,邓小平为纪念塔题写完塔名之后没有署名落款,当工作人员提醒他时,邓小平沉思良久,意味深长地说:“ 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将士题写的,他们大多都牺牲在长征路上了,有好多人连名子都没有留下,我就不落款了吧!”
不面对历史就只能背对未来。
翻开长征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
正是这无数的牺牲、艰苦的行军,才使红军主力转移到主宰中国命运的最前沿。 我们有责任纪念那些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让烈士纪念碑、英雄纪念塔不仅矗立在广场上,更矗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在伟大的历史事件中,汇聚在一起的那片璀璨耀眼的星群,永远不应在历史的风涛中沉没……
会宁会师塔前致敬红军英烈。韦德占 摄(四)
20日上午,会师塔前庄重肃穆,大家向英烈献上朵朵黄菊。而从北京出发前往兰州集合的那天恰巧又是 “九一八”。
牺牲和屈辱像一根被压抑许久的弹簧,注定会成为日后飞黄腾达的优势。
前几天,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微博上,“@东风快递员”的一条博文火了。文中说,其实早在20多年前,我国就一直努力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却被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的理由拒绝。于是,我们只能白手起家。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了,我们也完成了空间站建设的第一步。我们只想对那些曾经轻视我们的国家说一句:谢谢你们当年的不收之恩,最终把我们逼成了你们最害怕的样子!
如今, 神州大地早已换了人间。
今天的中国,早已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中央,也已经有足够能力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说“不”的底气越来越足,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是今非昔比。中国的发展无人可挡。
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五)
1935年秋,千里陇原,秋高气爽,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历尽艰辛,到达红军长征的第10个省份—— 甘肃。其中有一个细节,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有三个分不清,即 男人女人分不清,拐杖和枪分不清,衣服颜色分不清。
又过了一年。1936年10月,当三支九死一生的红军最终在宁夏一个叫 同心的地方紧紧相拥时,在他们面前,再也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
毛泽东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的确,在经历了那么多历练后,艰险依然存在,但克服不了的艰险不存在。
采访团乘车去往山间各个村庄采访的路都是绕也绕不完的盘山道,陡峭危险,但始终没有任何一个人掉队。同样,在高速飞奔的中国列车上,我们每一位都是乘客。
敬献黄菊。毛志文 摄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策划:曲延涛作者:毛志文编辑:陆金路编审:姜紫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