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这个节日所留下的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意味了。(5月27日《法制日报》)
作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底蕴的节日之一,汉族与包括满、蒙、藏在内的其他28个少数民族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隆重的庆祝活动,传统文化韵味之深厚绝非吃粽子就能简单涵盖的。端午节之所以逐渐瘦身为粽子节,既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有关,也与传承传统文化不力脱不开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有责任传承好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使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发扬光大。
传承端午文化,首先要从认清文化内涵做起。“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飘扬的棕香是端午的气息,吃粽子是过端午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端午文化远远不止吃粽子这么一项简单的内容。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内容多样,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广为人知的活动,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扔灾、饮药酒也是流传甚广的习俗。端午节同样也是吃的盛宴,民间一直有在这一天吃“五黄”、“五白”、面扇子、茶蛋、大蒜蛋、打糕、煎堆、薄饼等不同饮食的习惯。端午节还被称为诗人节,古代的文人墨客围绕端午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筑起了一座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认清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对传统节日就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激发传统节日文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传承端午文化,要领略其中深厚的家国情怀。关于端午节的具体成因已不可考,但以此纪念屈原是最被广泛认可的说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纪念屈原说”之所以能够得到普遍的认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中展现的家国情怀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屈原一生胸怀大志,却因黑暗的乱世而屡遭流放不得志,满腔爱国热情却始终报国无门,最后在忧郁悲愤和绝望中抱石投江,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国舍身”的家国情怀最让人感动,这为端午增加了不一般的独特气质。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传承端午文化,还需要有更多的给力抓手。传承传统节日文化,要遏制过分的商业炒作。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商业色彩愈来愈浓重,过度的包装和营销将粽子的价格不断炒出高价,节日变成了物质性的攀比,传统节日应有的文化韵味在刺鼻的金钱味面前被严重冲淡。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需要通过法律来维护。在依法治国的当代语境下,传承文化必须要法律来护航,2000年5月《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公布开始,到201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涉及端午节等传统文化保护的非遗立法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如今不少地方的相关立法都正在实施过程中,等到陆续出台,必定会对传统文化保护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要想让传统文化得到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就必须让古老的节日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使老百姓能够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唤醒广大民众的节日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方才能够让传统节日的火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胡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