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梦想在路上 浙里正青春
2017年08月18日 11:23:40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 马悦 见习 童健

CshKGFmVzUiAWmHIAAH_-P0weDY092.jpg

  浙江大学暑期实践团合影。

  浙江在线8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见习记者 童健)这个夏天,高温不减;这个暑假,热情不减。6月底,浙江在线发起我省高校“寻找10支暑期实践队,让浙江新闻为你的暑期提案发声”活动,短短一周,便收到来自35所高校近350支团队的报名申请。7月初,2017“浙里正青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精选的10支优秀队伍陆续出发。他们兵分多路,奔赴田野、海岛、山区,把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带到当地;他们蹲点乡村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他们在青春实践中刻苦磨练,唱响青春之歌……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看,年轻学子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梦想中,走进加快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的火热现场,以好奇之心引领调研课题,以思考之力集纳发展策言,为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让青春绽放时代光芒。

CshKFlmVzUeABLRJAALuo3zwnDc269.jpg

  浙江大学暑期实践团在贵州寻访西迁办学旧址。

一张照片 沿山溯水追寻百年记忆

  这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棵有着200多年树龄的沙棠树,枝丫并不茂密,却刚直地向上伸展着。这里是贵州遵义第十一中学校园,曾是浙大西迁办学地。70余年岁月变迁,再不见树下竺校长消瘦清隽的身影,唯有这棵树饱经风霜雨雪后仍傲然挺立。

  今年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80周年。7月下旬,一群求是学子携带着老照片来到贵州遵义,重走前辈在烽火年代辗转办学之路,探访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追寻跨越千里的浙大文脉。

  遵义市湄潭县的浙大校舍碑与碑亭是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国立浙江大学黔省办学校舍记”纪念碑是1945年由王焕镳教授撰文,竺可桢校长删改审定,罗韵珊先生楷书刻石而立。但回迁之后,这块石碑却不知下落。

  经济学院2016级学生毛子昕告诉记者,行走中实践小分队得知,竺校长在回迁15年后回到遵义寻找此碑未果,所幸之后在今遵义十一中找到。同学们拿出石碑老照片对比,拍摄了视频纪录片。数学科学学院2016级学生楚佳蕾说:“在穿梭时空的对话中,我们缅怀百年浙大岁月,铭记西迁精神。”

  曾作为浙大教学中心的湄潭何家巷、容纳师生们在战火中苦读的“子弹库”、见证浙大师生与湄潭百姓患难情谊的湄江两岸……同学们带着老照片继续前行,循着先辈足迹,一段段西迁记忆被重新唤醒。人文学院2016级学生陈佳囡感叹:“行走在昔日浙大师生跋涉过的路上,真心为他们不畏艰险的积极乐观精神所感动,这是求是精神的最好写照。”随后,同学们装了一瓶清澈的湄江水,准备带回浙大校园里的启真湖。

  老照片安静地呈现着当年的不凡事迹,而老人们的细致讲述则让西迁的点滴故事恍若眼前。当年的一些办学旧址已无迹可寻,同学们通过采访当地老人,还原当时情景,体味求是精神。在浙大西迁故事座谈会上,西迁老教授后人们的回忆打动了同学们。

  沿山溯水追寻,厚重往事藏进记忆,浙大精神刻在心中。在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同学们齐声唱起《浙江大学校歌》。悠扬的校歌仿佛跨越了时间长河,将文化与思想的接力棒在一代代浙大人中传递。

  盛夏酷暑,一支支大学生暑期实践队从校园出发,走进历史现场,感受文化魅力。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实践小分队来到龙泉,追寻青瓷工艺发展脉络。美院学子发挥所长,拿起画笔记录所见所思,学习传承工匠精神。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的师生来到义乌追寻校友足迹,记录他们用智慧打开世界市场的经验,学习他们创业创新的精神,用镜头和笔触讲述着新丝路上的“义乌故事”。

  从东海之滨的渔村到浙西山间的廊桥,浙江传媒学院“移动三脚架·百村福”实践队追寻村落历史,为上百人的大村落拍摄全村福,为山坳里的小农家定格温馨的全家福,持续的高温里从未停下脚步。他们说,这份坚定之心来自村民们的张张笑脸,这是乡间最美的风景。

CshKGFmVzUeAGCZeAAKH0FGUC5E498.jpg

  浙江农林大学实践团在安吉调查。

一叠报告 字里行间传递乡土情怀

  走出校园,关注乡土。暑假里,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走在乡间小路上”社会调研团的25名学生,在副校长沈月琴等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安吉、开化、建德等地,对800余名村民展开以山区发展为主题的调研。

  “只有沉下去,才能读懂乡村。”沈月琴说,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城乡距离,却也割断了许多年轻人与乡土的联系。他们学的是涉农专业,多数人毕业后也从事相关工作,但对乡村的理解却是表象化、碎片化的,这是学校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开化县达池淮镇玉坑村和芹源村,师生们身临其境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浙江实践。感叹乡村美景之余,师生们开始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并就农户主要就业方式等对当地村民展开问卷调查。

  开化曾是传统用材林主要产区,近年来,随着开化县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同时被列入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县市,当地农户非农转移就业数量不断增多,政府还为当地农户发放生态补偿资金,提高农民收入。与此同时,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目前这两个村的森林覆盖率都在90%以上。

  在安吉县横溪坞镇,队员们走访了解农户对国家林业补贴政策、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反馈。遇上一些不了解补贴政策的农户,队员们一遍一遍耐心解释。一位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报告中记录下这样一段文字:“个别村民尚缺乏对国家林业补贴政策的充分了解,村民健康生活习惯还未完全养成……”

  在安吉县鄣吴镇,师生们又对农民的健康情况展开调查。为了方便农户理解,大学生在问卷中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细节,问题通俗易懂。从调查数据来看,受访老年村民关节炎患病的几率较大,这可能与受访者常年进行体能劳作有关;另外,多数农户有抽烟、喝酒习惯。临行前,队员们反复叮嘱老人:“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生活习惯来维护。”

  实践结束后,师生们背回一叠厚厚的文字材料、图表资料,字里行间传递着年轻人浓浓的乡土情怀。于他们而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调查,而是了解民情、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机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实践队队员说,如若不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就很难真正理解这句诗背后的深意。让他们备受鼓舞的是,一代又一代农林大师生的接力调研,正在将这份乡土情怀延续,凝聚起复兴乡村的坚实力量。

  乡村小路旁,还有一群年轻学子发挥着光与热。

  在乐清,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知心姐姐”实践队为300多名留守儿童开设自信主题班会和品德教育、瓯越文化等7类课程,实践30余天;在青田,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春泥筑梦”实践队与104名留守儿童一起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为更多留守儿童织一张捕梦的网”,是两支实践队成员们的共同心声。

CshKFlmVzUiAIlymAALWtWcYwe8935.jpg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子走访中药铺,寻觅民间药方。

一个秘方 留住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民间的土药方就像是一本打开的书,只要认真研究,就会有收获。”带着这一信念,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栽培专业的大一学生邱森娟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这个暑假,她和伙伴们组成了20支小分队,奔走在大大小小的药草市场、中医馆、医院等地,寻找传统药用知识,收集有重要价值的用药知识和经验。

  经方,中医里的经典方子;验方,不一定是科学论证,经过使用证明确有疗效的现成药方。对于年轻的中医药学子而言,寻方的过程,便是学习吸收的过程,也是累积经验的途径。

  在泰顺,狭窄的小巷里时不时能看到不少民间老中医挑着草药沿街叫卖,马路两侧是大小不一的草药铺。民间的许多草药铺里有着不少祖传秘方,往往简单又有效。悬壶济世,薪火相传,经过一代代传承,不仅有医学价值,更具有研究价值,吸引着年轻人一探究竟。

  江孝生老先生的草药铺就在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上。“不要小看栀子、白芷、卷柏等这些小小的草药,也许只要一味药便可治好困扰多年的疾病。”江老先生告诉年轻人,开方子一定要经过重复实验,要确保无毒副作用。聊到兴致盎然时,他还欣然分享了治疗小儿胃受凉的祖传秘方。

  寻寻觅觅,邱森娟和伙伴们在青田仁济名医馆碰上了校友徐维丹医生。治疗烦躁惊狂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胃脘痛的佛金散……徐维丹娓娓道来,年轻人在一旁仔细记录。

  “这个我不知道、这个我不清楚、这个我没权利,通常这三句打发人的话仿佛是给人浇了一盆冷水。”徐维丹说的这句话引起了学子们的思考,作为中医药学子,免不了要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医者仁心,应该与人为善,心中有爱,“作为医生,不仅要治愈患者的身体,更要治愈他们的心。”

  活血通络的血藤、疏肝解郁的土柴胡、清热利湿的土茵陈……在龙泉一家草药铺里,实践队成员向华建豪医生讨教经验。作为家传草药铺的继承人,华医生告诉年轻人,中草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沉下心来去琢磨,反复揣摩、反复积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实践归来,学子们除了收获一张张方子,还坚定了信念——“兴中医,正当时!”他们说,中医药学子有责任传承、传播中医药文化,这是情怀,也是使命担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浙江理工大学“一带一路”大学生纺织援疆团跨越4000多公里路,为阿克苏、克州、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等地的纺织行业发展把脉。“参与棉花期货,利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利润,规避运输风险……”实践团成员戴多从纺织行业的现状入手,寻找当地纺织业发展动力。

  认识社会、学会生存。7月中旬,浙江师范大学新世纪人才学院生存团队的35名学生,每人带着50元生存基金来到昆明开展生存训练。两周的生存体验中,队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自身的变化:有的同学一天内求职多次被拒,依然不放弃;有的同学从没做过家务活,现在每天分时段打多份工……他们说,这既是一次社会体验,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重返校园,他们会及时调整方向,让自己的青春目标更加清晰。

标签:大学;暑期;实践 责任编辑:杨静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