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张纯如 忘记屠杀 就是第二次屠杀
2017年12月12日 19:39:19 来源:央广网

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资料图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又译作《南京大屠杀》)在美国出版。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研讨会也因此在美国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学举行,美国新闻媒介都大幅报道了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首部全面记录当年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在一个月内就打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洛杉矶时报》、《今日《南京大屠杀》英文版美国》等著名畅销书专栏中也是榜上有名。美国《新闻周刊》对这本书的评论是:对二战中最令人发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顾,改变了所有英语国家都没有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详细记载的状况。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称它为“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家,人权斗士——张纯如(Iris Chang),她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幼年张纯如 资料图

  华人在美国:相隔万里也能感觉彼此的血脉相联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在童年的时候,张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说类书籍里,在屠杀发生后近60年居然没有一本提及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张纯如与她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 资料图

  漂洋过海:要让世界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1995年夏天,张纯如透过孙宅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资深学者)的介绍从美国来到南京,同时也带来了美国保存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材料。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介绍,她复印回的材料中有《魏特琳日记》的片段,这是国内学界第一次知道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记了许多日记,并且完整地保存在美国。她还带来了1000多页有关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在国内还没有找到过。她的资料中还有一些美国友好人士收集的历史照片,其中不少日军攻打南京、占领南京的照片是以前没有见到的。

  据了解,为了写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一书,张纯如1995年7月在南京呆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工作却一点都不耽误。”当时替张纯如收集过资料的王卫星回忆说。“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江苏省行政学院杨夏鸣副教授当时任张纯如的翻译。“她的中文一般,不能读懂中文资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为她翻译。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张纯如说,“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的。” 她用她的努力和勇气,直面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告诉世人:“人类残酷对待自己同胞的历史纪事,是一段漫长而悲伤的故事。如果要将这类恐怖的故事作一比较,那么,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哪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相抗衡。”

  震惊英语国家:忘记屠杀 就是第二次屠杀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历经两年,访问了14位幸存者,参阅上千页的历史文献,出版了她英文版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这本书一经问世,震惊了英语国家,在美国连续数月位于排行榜首位,并且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印刷超过50万本。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美国评论家乔治.威尔在听完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和看完她的书后说:“由于张的这本书,她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孤独的女斗士:无法忘记我们是谁 我们来自哪里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36岁年轻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张纯如热爱读书和写作,但是又擅长理科,她口才很好,却又选择了一条孤独的写作的路。她的母亲张盈盈曾经回忆,纯如最喜欢的地方是图书馆,她每当看到一本喜欢的书的条目,就飞奔过图书馆的走道,心砰砰的跳动好像要晕过去一样。她在华盛顿国家图书馆查书,在耶鲁神学院查书,不断地去寻找南京大屠杀的西方见证者的日记。她觉得自己在受苦,但是一想着那些真正的遇难者,以及那些亲眼目睹惨剧发生的人,又觉得自己的苦完全不算什么。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却留给了我们整个民族一段段记忆。凭借着这一记忆,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原标题:[抗战不能忘却的那些人]张纯如:忘记屠杀 就是第二次屠杀)

标签: 责任编辑:金英磊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