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汶川古镇“腾笼换鸟” 粤式重建生态新城
2018年05月09日 11:48:30 来源:封面新闻 实习记者 陈彦霏

15256956405101525695631765031028coverWaterMark.jpg

  封面新闻实习记者 陈彦霏

  青石板的平整街道,独具风格的羌雕,街道两旁的店面挂着“汶川十年 感恩有你”标语,这里是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5月6日,汶川大地震10周年全国网络媒体四川行活动走进水磨镇,探访一个工业镇的十年变迁。

  忆往昔浓烟黑水

  水磨镇是汶川第二大镇,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老人村”,在苏轼、张大千等名人笔下,这里风景如画,恍若“桃花源”。然而,因为地势开阔,靠近都江堰,震前这里聚集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已达到60多家。“当时天空中烟雾都很浓,污染很重。”王寒东说,他在水磨镇出生长大,在他的印象中,10年前的家乡很少能看见蓝天。

15256956403901525695632042053989coverWaterMark.jpg

  看今朝粤式重建

  据水磨社区主任姚正春介绍,才到水磨镇时,广东佛山援建者不仅震惊于震后破败的景象,还对这样一个深山小镇的污染感到惊讶。于是,带着佛山产业发展的污染教训和产业转型的经验,援建者们决定为水磨镇实行“腾笼换鸟”:投资10多亿元,将水磨镇原有63家高污染工厂全部外迁,只留下6家低污染的轻工业;而“一铺养三代”的广东古训,也被援建工作组复制到了水磨镇。在有2000人口的水磨镇区,几乎每户都可分配到一套住房和一个商铺。

  王寒东的家在地震中倒塌,如今他经营着街边的一家茶叶店,自己也成为了手工茶技艺传承人,在地震前,旅游业还没发展起来,1斤茶叶只能卖20元,刘寒东只能在采石场上班补贴家用,每个月也才1000元,现在通过成熟技术和专业设备,王寒东光从事炒茶一个月收入就有5000,而相比于经济收入的提高,王寒东更看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以前打工是没办法,现在炒茶不仅比以前轻松,心里也更开心些。”王寒东说。

  如今,根据规划,水磨镇被打造成为了独具羌族特色的旅游小镇。2010年11月6日,水磨镇被正式授予国家4A级旅游区。昔日尘土飞扬的水磨镇已经倒下,但拔地而起的,是一座生态化的羌族特色旅游小镇。

标签:羌族特色;浓烟;店面;街道 责任编辑:金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