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正文
定了!嫦娥五号将于今年年底前后发射
2019年01月14日 15:48:38 来源:新华社

  1月3日,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着陆。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进行了两器互拍。今天国新办特别邀请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先生、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先生、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先生。

  【定了!嫦娥五号将于今年年底前后发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突破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技术,2019年年底前后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记者 胡喆)

  @央视新闻 1月14日消息,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五号任务后,中国探月工程还将完成三项任务: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将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和综合探测等实验。探月工程后续还将论证建立月球科研基地。  

  2019-01-14 16:14:54

  中评社记者:
  嫦娥四号实现了多个首次,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我们注意到广大网友也十分关心中国载人登月计划是否有了时间表,能否介绍相关情况?谢谢。

  吴艳华:

  刚才说了,我们现在叫无人探月或者叫机器人探月,中国政府基本明确了2030年发展设想,我刚才介绍了,中国还有嫦娥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任务。

  关于媒体关注的载人登月的事,美国特朗普总统上任以后也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计划,中国也在组织科学家抓紧研究。目前都在研究当中,还未到决策阶段。

  2019-01-14 16:05:11

  环球时报记者:

  能否透露一下中国和美国LRO团队之间的合作细节?未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中国国家航天局在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会有怎样的合作?谢谢。

  吴艳华: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多边场合经常见面,经常也商谈合作。去年在世界宇航联大会期间,我们两国航天局长也进行了会谈,希望探讨特别是在深空探测领域,力争有更多的合作内容。

  本次嫦娥四号任务,美国NASA跟我们提出,希望利用美国月球轨道上月球观测卫星LRO,来观测嫦娥四号着陆时月尘信息,供科学家研究。双方科学家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密切沟通。美方将他们卫星有关信息告诉了中方,中方也及时把嫦娥四号着陆经纬度、着陆时间告诉了美方。由于嫦娥四号着陆的时候,LRO不在上空,不能实时监测。后来LRO过顶时,进行了监测,美国NASA也在网上公布了有关照片。我想,这个合作是科学家共同的愿望,因为监测的数据,无论探月也好、深空也好,都是为探索宇宙奥秘,都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尤其航天大国、航天强国更应该突出合作,为人类探索宇宙做更多的贡献。谢谢。

  【15:59:06】

  CGTN记者:

  昨天CGTN海外社交账号预告了今天的提问环节,海外网友提了很多问题,其中美国网友提问,为什么嫦娥四号没有使用一台拍摄彩色照片的设备?嫦娥四号如何自拍成像?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巡视器一共安装了几台照相机,它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第一张图片的颜色偏红色?

  孙泽洲: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装有黑白相机,也有彩色相机,主要是服务于不同相机的功能。像我们整个探测器有监视相机,也有一个降落相机,巡视器上有导航相机、全景相机还有避障相机等等。对于全景成像和地形地貌成像来讲,是采用彩色相机,对于导航相机以及避障相机,采用的是全色的,主要原因还是服务于每个相机的功能使用情况。举一个例子来说,监视相机的主要作用就是监视两器释放分离的过程,导航相机主要目的是获取巡视器周围的影像,然后通过双目成像在地面进行三维恢复,为路径规划提供依据。整个探测四号探测器上装的这些相机一共有十多台。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如何实现自己成像的。首先我们看到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的成像,是相互拍照的,着陆器对巡视器成像,巡视器对着陆器成像。同时大家可以看到,着陆器在顶部上一个环拍的情况,类似于着陆器自己顶上的自拍,主要是靠着陆器自己顶上的地形地貌相机以及相机指向机构,通过机构的运转以及不断的调整,来获得着陆器顶部的情况。

  第一张图像为什么颜色偏红?不同的相机是服务于不同需求的,大家看到的第一张月球背面着陆的图像,大家更多感受到的是月球背面最近距离的影像,以及我们着陆器不远处有个很大的撞击坑。但是我从这张图像上看到的是,图像的上方有转移机构的影像,说明转移机构已经正常解锁了,然后整个巡视器释放的通路上没有大的障碍,就可以按照既定的巡视器释放策略进行释放。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这台相机的作用,是对于机构的展开状态,以及着陆区前方巡视器释放通路上是否有障碍来进行判别,我们第一时间获得这样的图像,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据此进行两器释放的操作。那台相机也是彩色的,当时我们要很快地拿到这张图像,然后进行操作,随后对那张图像再进一步进行色彩的校正。所以当时你看到的图像颜色是有些偏红的。谢谢。

  【15:54:54】

  光明日报记者

  刚刚吴局长提到攻坚任务现在已经进入了科学探测阶段,嫦娥四号也配置了很多载荷,请问后续将开展哪些科学探测?将预期取得哪些科学成果?

  吴伟仁:

  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我想主要是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一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通过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周围的地形,部分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它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它的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

  第二类探测,主要是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还有第三类,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份,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份到底是怎么组成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影响。谢谢。

  【15:46:55】

  路透社记者:

  我的问题是,在嫦娥四号工程方面,总共投入是多少?为什么说这样对纳税人资金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谢谢。

  吴艳华:

  嫦娥四号探测器是嫦娥三号的备份产品,为更好地发挥嫦娥四号的作用,中国航天局带领国际国内科学家重新论证规划了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经过论证,按照月球背面探测的新目标实施这次任务,花的钱不多,形象地说,可能跟我们修一公里的地铁也差不多。中国政府对航天的投入,特别是探月和深空的投入,是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相适应的,我们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理应为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社会做出大国贡献。谢谢。

  【15:40:00】

  中国新闻社记者:

  嫦娥四号是被誉为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务,请问在接下来探月工程四期还有什么计划?未来中国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还有哪些计划安排?

  吴艳华:

  中国政府从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步走实施,我们简称叫三期,刚才报告已经谈到了。最后“回”的标准,是以今年年底左右,嫦娥五号到月球正面取样回来作为标准,这样三步就算完成了。刚才大家也知道了,嫦娥四号本来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三号成功以后,中国国家航天局组织国内国际科学家共同论证,实现了这次更有意义的人类首次探测活动,所以把嫦娥四号作为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务。

  国家航天局也正在组织国内专家对后续规划进行论证,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一个是嫦娥六号计划在月球南极进行采样返回,到底是月背还是正面,要根据嫦娥五号的采样情况来确定。嫦娥七号是在月球南极一次综合探测,包括刚才说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份、空间环境进行一次综合探测任务。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都在论证,要不要在月球建立一个科研基地,或者科研站,比如说采用3D打印技术,能不能在月亮上利用月壤建房子等,我们要通过嫦娥八号验证部分技术,为以后各国一起共同构建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谢谢。

  【15:26:07】  

  中国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次嫦娥四号任务也搭载了多个国外研制的科学载荷,请问这些科学载荷获取的数据是否向国际社会开放?第二个问题,关于国际合作,刚才您谈到是载人航天方面的,去年中国发射了中法海洋星和中意电磁监测星,请问中国航天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哪些政策?下一步除了载人航天这块,还有哪些具体举措?谢谢。

  李国平: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嫦娥四号任务的论证过程当中,高度重视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也希望给国际的同行和科学家们提供开展月球探测的机会。2015年4月,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向国际社会征集搭载载荷,一共收集到近10多个国家近20台搭载申请建议。经过遴选以后,我们最终确定德国、荷兰、瑞典和沙特四国的载荷,分别搭载在嫦娥四号着陆器、巡视器、中继卫星和龙江二号上。针对这些载荷,中国将与这些载荷的研制单位一起组建国际科学家团队,共同开展对这些载荷所获取数据的科学研究工作。

  另外,我们在嫦娥四号上,除了这四台国外载荷以外,还配置了九台中国自主研制的科学载荷。中国国家航天局愿意同各国航天机构、科研院所,以及空间探测爱好者分享我们这些载荷所获取的科学数据。针对这些载荷数据具体贡献办法,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将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中国国家航天局网站上的介绍。

  李国平:

  后续航天活动里,中国将积极践行2018年联合国UNISPACE+50高级别会议做出的“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决议。中国国家航天局欢迎各国同行参与到中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包括联合研制、载荷搭载、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即将启动的在月球南极着陆任务,我们将向国际社会在轨道器和着陆器上分别提供十公斤的载荷搭载机会。另外,我们在轨运营的“鹊桥”中继卫星,后续还有三到五年的寿命,欢迎国际社会利用我们鹊桥号中继卫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中国国家航天局还愿意与同行开展在对地观测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和空间科学卫星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服务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15:22:20】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

  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俄罗斯航天集团公司其前有消息称,该公司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决定在2018年、2022年航天合作大纲中新增研究与开放项目,请介绍有哪些具体的项目?目前进展如何?第二个问题,中俄是否讨论向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派俄罗斯宇航员的可能性?中国空间站未来是否会代替国际空间站?谢谢。

  李国平:

  俄罗斯是中国航天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目前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机制下,成立了专门的航天合作组委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我们会把双方讨论形成有合作意向的项目纳入到我们航天合作大纲。最近执行的大纲是2018-2022年航天合作大纲。目前在大纲项下,包含的项目还是比较多的,涉及到月球与深空探测、对地观测、卫星通信以及空间碎片等多方面的空间合作工作。

  提到关于月球与深空探测方面的合作,是我们后续重点商谈的方向之一。我们在这个分委会之下,建立了专门的工作组。月球与深空探测工作组通过几轮会议的讨论,初步形成拟在后续俄罗斯的LUNA-26这次任务同中国的月球南极着陆探测器的任务计划开展合作。详细的后续方案,等到形成成果之后,我再向大家通报。

  关于这位记者提到的空间站问题,中国的空间站目前正在建设过程当中,预计到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空间站。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站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欧空局等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载人航天探测方面的合作。后续我们希望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希望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训、航天医学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特别是在2018年5月,联合国外空司同中国政府一起对外宣布,我们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中国的空间站来开展舱内外搭载的相关试验工作,这项工作在正常进行过程中,欢迎各国有这方面意愿的科学家参与中国空间站的试验工作。谢谢。

  【01-14 15:14:36】

  央视记者:

  这次嫦娥四号任务,我们知道月球背面的地形十分崎岖和复杂,对我们的着陆器和巡视器都带来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我们怎么去解决的?谢谢。

  孙泽洲:

  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地月的通信中继是个必要的条件,但同时月球背面的复杂地形对于着陆和巡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要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由于月球背面十分崎岖,要实现安全软着陆,主要是两个手段,第一是高精度软着陆,我们只有提高着陆精度,才可能在一个比较崎岖的地区里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着陆区作为着陆点的选择。实现高精度的软着陆,也是两个方面,首先我们通过精细化的轨道设计和轨道调整策略,以及地面精确的测定轨,确保我们动力下降初始点的位置精度是满足要求的,这就确定了初始点的精度。再一个,下降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导航精度以及制导精度的提高,从而实现450公里航程上的精确控制,通过这两个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精确着陆。从目前嫦娥四号的着陆效果来看,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是实现了预期的着陆精度。

  还有,地形复杂要实现高可靠的软着陆,一方面,因为地形十分崎岖,在450公里航迹上地形起伏是剧烈的,最高速达到7公里,在动力下降策略上,做了跟嫦娥三号不一样的改变,来回避地形起伏对于我们着陆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着陆过程中自主进行避障,我们通过接力避障的方式,有效地避免着陆器遇到的障碍,在着陆区里选择最为安全的点作为着陆点。从着陆过程的遥测信息,以及降落相机拍摄的图像可以看出,动力下降的过程中实现了有效避障,也实现了定点定时的准确着陆。

  对于巡视器着陆后,对着陆区周围地形地貌的成像,大家可能看到了,地形的起伏也是剧烈的,布满了大小的撞击坑。对于巡视器来讲,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上进行巡视,也有很大的难度。我们现在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面对这个问题,第一,精细化的规划,通过对巡视器感知的图像进行精确的地面恢复,制定更为合理的行走路线,力争找到一些相对安全的区域作为行走的路线。第二,充分发挥巡视器的能力,巡视器在行走中是能够自主进行避障的,前面有障碍,会停下来,自主进行新的路径规划。另外,巡视器对于跃障和爬坡应该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巡视器能力的充分发挥,在目前掌握的着陆区周围的地形来讲,应该说还没有我们不能逾越的障碍。谢谢。

  【01-14 15:04:20】

  吴艳华:

  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对探月工程给予充分肯定。一些国际组织、航天机构、空间科学机构,部分国家元首、政府官员,以及关心关注中国航天的各界朋友,纷纷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联合国外空司迪皮蓬司长表示:嫦娥四号任务标志着空间探索历史上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里程碑,这不仅是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是国际航天界迈出的一大步。许多国家的媒体也对嫦娥四号任务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持续报道。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国际同行、国际友人以及中外媒体界的朋友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探月工程到2020年前将实现“绕、落、回”三步走目标。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先后实施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5次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探月工程的实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深空探测基础设施,继美、欧之后建成了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积淀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女士们,先生们,以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深空探测工程全面拉开序幕。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左右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

  我们愿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推进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中国力量!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01-14 15:04:20】

  吴艳华: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2016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由两次发射任务组成,一是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鹊桥”中继卫星,并围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稳定运行,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2018年12月8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并于今年1月3日探测器成功落月,顺利实现两器分离、玉兔二号巡视器月面行走,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后续将在古老的月球背面撞击坑内进行着陆区地形地貌探测,巡视区月表、浅层结构和物质成分探测,以及空间环境探测。此外,还将开展超地月距离的反射式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和月表生物圈科普试验。坚持对外开放合作是中国航天的一贯宗旨。嫦娥四号配置了13台载荷,其中包括与德国、瑞典、荷兰、沙特合作的4台科学载荷,还搭载了龙江号环月微卫星。我国在南美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了测控任务,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度过月夜,与欧空局在深空测控方面相互支持。中美双方也开展了积极合作,利用正在月球轨道上运行的美国月球观测卫星(LR0)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观测。

  此次任务实现了多个方面的创新: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微卫星的甚低频科学探测,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进行超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技术试验,首次在月面开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

  【01-14 15:02:58】

  吴艳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我和我的三位同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中国航天战线的各位同仁,感谢大家对中国航天事业、对中国探月工程的关心和支持。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正常分离,两器完成互拍,地面接收图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学载荷探测数据正常下传;“鹊桥”中继卫星有效支撑测控通信需求;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状态良好,达到既定工程目标;工程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本次任务的成功,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01-14 15:00:00】

  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今天举办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1月3日,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飞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背着陆。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进行了两器互拍。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先生、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先生、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先生。

  下面,先请吴局长作介绍。


标签:探月工程;巡视;国家航天局;月球;探测器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