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际新闻 正文
别让大数据变成禁锢环 个人信息暴露受争议
2017年08月03日 09:40:42 来源:人民日报 张慧中

  《澳大利亚人报》近日报道称,某社交媒体通过监控分析640万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青年发布的信息,判定其情绪和精神状态后提供给广告商,使后者向“情绪脆弱”的用户精准推送广告。尽管该社交媒体对此表示道歉,但依旧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弹——“似乎接到了精神疾病强行诊断书”。

  大数据时代,人们渐渐习惯了个人日常行为、选择和喜好被精准捕捉,并因此得到私人订制般的社会服务和便利的生活。出门上班,手机地图已经选好畅通无阻的路线;午餐时间,美食手机应用根据口味偏好推荐餐厅;回到家中,智能电视已经打开喜欢的电视剧……然而,对普通用户而言,在享受利好的同时,个人信息暴露造成隐私权被侵犯,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2013年,东日本铁路公司向第三方出售乘客IC卡信息,引起舆论哗然;2016年,雅虎公司称发现一起大规模黑客攻击事件,导致10亿用户账号被盗,被盗信息包括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出生年月、散列密码,甚至加密或未加密的安全问题及答案;不久前,美国一个名为“真人查询”的网站被曝光可以精确搜索到众多美国居民,甚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的私人信息……数据贩卖、安全漏洞等导致个人数据在互联网上“裸奔”的事实令人不寒而栗。

  此类数据泄露尚可通过个人提高安全意识、互联网公司加强安全平台建设、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和法律保障等方式逐渐改善,但是另一种更需要引起警觉的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令人们对隐私的让渡变为对生活日益失去自主权。

  正如英国《卫报》所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人类本身就已经变成产品。大数据对人们的了解日益详细,对每个人也产生了基本判断,并对他们的喜好做出“精准”预测。人们喝着它推荐的饮料、穿着它选择的衣服、过着它认为“适合”的生活。讲述科技造成人性流失的英国电视剧《黑镜》曾这样演绎社交媒体:大数据评分成为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甚至决定人们是否有资格坐飞机、能租什么样的房子,评分过低的人甚至可能会锒铛入狱。

  显然,大数据理当是能够化为新动力的源泉,而不该是限制生活和思维拓展的禁锢环。在大数据无处不在的今天,人们如何摆脱“被大数据包装”的命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倒成了一个新鲜的课题。(张慧中)

标签: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数据;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杨静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