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面,空军某试训基地高级工程师、78岁的赵煦院士平和而亲切,给人的感觉如沐春风。
谈起自己为什么要入党这一话题,有着46年党龄的赵煦感慨万千。从他的话语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他对党的深情,对党的事业的热爱。
赵煦童年时,家乡湖南省浏阳市饱受战火摧残,乡亲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解放了他的家乡,乡亲们才过上好日子。不久,党和政府在他家乡办起了学校,赵煦才有了学习的机会。“要不是党的培养,我这个农村娃咋能成为院士?”赵老的话满是感慨。
从小萌生的感恩之心,让赵煦对加入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向往。1956年,如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当晚,赵煦把团员证抱在怀里,高兴得彻夜难眠。他知道,自己离党的大门又近了一些。
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后,赵煦得知,在祖国西部大漠深处的某试训基地,虽然偏僻荒凉,却是国防科研事业的重要阵地。“做党需要的人,到党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向党组织靠拢。”毕业时,赵煦毅然放弃留京机会,奔赴那个“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
来到基地后,赵煦的第一份工作是烧锅炉。一天晚上,时任基地政委蔡剑桥来到锅炉房与他谈心时说,部队研究靶机没有经验,没有资料,遇到很大困难。“如果没有靶机,武器再好也定不了型!”蔡剑桥的话,让赵煦感到一团火在胸中燃烧。
从那晚开始,锅炉房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灯光见证了一名有志青年报答党恩的梦想与行动。
半年后,赵煦上交了一份见解深刻独到的无人靶机研制建议。基地党委很快决定:由赵煦担任研制工作的总设计。
两年时间,赵煦带领课题小组从零起步,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1966年12月6日,一架红色无人靶机直冲云天。这架被命名为“长空一号”的无人靶机首飞成功,开创了我军无人靶机自主研制的先河。
1970年5月,在经受党组织多次考验后,赵煦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上世纪80年代初,上级派赵煦出国考察,准备购买无人靶机。但以当时我国的经济承受能力,花费巨大,任谁都会心疼。考察回国后,赵煦语出惊人:“进口无人靶机的事算了吧,我们下决心自己搞!”
深思熟虑后,他大胆提出把已退役的某型飞机改装成无人靶机的设想。
改装,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于登天。面对科研中一个又一个“拦路虎”,赵煦带领课题组破釜沉舟勇往直前。数不清翻了多少书,查了多少资料,核算了多少数据,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次试验,难题被一一攻克!
终于,我国自主改装的“靶五-乙”无人靶机诞生了。这不仅为国防科研试验提供了性能更好的高空高速无人靶机,也为我军大批退役歼击机找到了为国防事业再次出力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飞速发展,呼唤着超音速无人靶机的到来。某西方国家为攻克无人靶机冲破音障的技术难题,投入大量经费,用了整整8年时间。听说中国也开始攻关研制,该国的一名专家断言:再用20年,中国也搞不出超音速无人靶机!
研制还是进口?面对这个话题,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展开激烈讨论。争议中,赵煦霍然而起:“4年时间、800万元经费,我保证让超音速靶机飞上天!”
“不可能!”一些人对此提出质疑。赵煦心里也明白自己立下的这份“军令状”有多难实现,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人,他实在咽不下“受制于人”这口气。
“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一分子。不管面对何种压力,都要勇敢承担起来。”赵煦坚定地说。
经过1400多天忘我工作,赵煦带领课题组攻克一道道难关。1995年4月13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超音速无人靶机首飞成功,使我国无人靶机研制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若干年后,当年曾断言“再用20年,中国也搞不出超音速无人靶机”的那名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当他看到我国自行研制的超音速无人靶机时,不仅震惊,更是叹服。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价值,感受到了回报党恩的由衷快乐。”赵煦的语话充满自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军52年、入党46年,赵煦怀揣着一颗“为党做点事”的赤子忠心,和他的团队一起交出了一系列足以载入我国无人靶机研制史册的骄人答卷——
“长空一号”靶机,结束了我国靶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无人机核爆取样,开创了我国核弹空爆取样的新纪元;
某型超音速无人靶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超音速靶机的国家;
……
半个多世纪以来,赵煦几乎把可以研究的无人飞行器研究了个遍,实现了多项跨越发展,形成了一条集研制生产、试验试飞、提供使用、质量保障于一体的无人机发展道路。
如今,年逾古稀的赵老在科研领域的工作干劲丝毫没有放松。“不管工作日晚上还是周末,赵老经常像上班一样来到办公室,跟年轻人比着干!”赵煦的一个学生告诉记者。
记者就这个问题询问赵老,赵老想都没想,一字一句认真地说:“科研的脚步不能停!感恩的行动不能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