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密林深处“不能忘却的记忆” 送别中国抗联女战士李敏
2018年07月30日 19:27: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哈尔滨7月30日电 题:密林深处“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华社记者邹大鹏、强勇、李建平

  中国抗联女战士李敏的送别仪式29日在哈尔滨举行,她90余载的传奇人生一直与歌为伴。作为抗战历史亲历者,她的足迹遍布东北的崇山密林,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之际,记者重访二战中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耳畔仍回荡着她和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唱出的中华民族不屈战歌。

  黑龙江省东宁市和吉林省汪清县的交界处,乡道两侧不时可见抗日英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所在地是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反抗侵华日军的牺牲地。当年日军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据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王宗仁讲述,侵华日军曾在东北修筑了一片总长度约1700公里的军事要塞群,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东宁要塞群便是其中之一,柴世荣、季青等抗联将士曾在东宁附近抗日救国。

  在那段岁月里,抗联将士们不仅要与日本侵略者以死相搏,还要面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恶劣条件。

  山路泥泞,密林中枝杈横生、蚊虫肆虐,偶有毒蛇出没,行走林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险情……已经做好充分防备的记者一行被蚊虫咬得满脸是包、被枝杈刮得皮肤生疼。今天的密林探访十分艰难,可想而知,当年孤悬敌后、武器简陋、缺衣少食的抗联将士所面对的困境,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被日伪军围困了三天三夜,弹尽粮绝,几个刚刚突围的同志忍不住趴在沼泽里喝泥水,结果没喝几口就被追来的敌人打死了。”李敏生前曾多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她回忆当年的斗争时总是眼含泪水。树皮、草根在最孤绝残酷的时期,也成为“奢侈品”;因为缺少子弹,每一颗枪弹都要从敌人手中缴获,战斗时要同时背几条不同的枪;为防止暴露,密营不能生火,许多战士生生冻掉了手脚……

  “李敏老人曾为我们讲述当年抗联露营的经历,其艰苦程度超出想象!”绥芬河市和平纪念馆创办人曹立明,至今珍藏着李敏给纪念馆的题字——“弘扬抗联精神,功在千秋”。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李敏和她的“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选择了以唱歌的方式进行宣传——当年白山黑水密林中抗联人写下的救亡之歌。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记者曾多次亲耳聆听李敏老人高唱这首抗联歌曲《露营之歌》,歌声仿佛带领聆听者穿越历史,回到了当初的峥嵘岁月。

  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抗联问题研究专家张洪兴介绍,抗联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大多战死,他们有的身陷重围、孤身奋战最终壮烈牺牲,有的受伤被俘遭剜目割舌仍坚贞不屈。抗联将士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与数十万敌人殊死搏斗、伤亡惨重,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李敏毕生致力于宣传抗联精神以及14年抗战史实。“她曾先后4次来到东宁,向人们宣传抗联精神,让大家了解中国的抗战不仅仅是8年,而是14年!”王宗仁说。2002年之后的10余年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提案,推动将“抗战14年”写入教材。2017年,教育部根据有关精神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李敏也走上了哈尔滨第三中学的讲台,为同学们讲授“向抗联英烈致敬”的课程。

  如今,抗联老战士李敏已经逝去,但她和抗联人留下的歌声却依旧嘹亮。记者在采访途中偶遇一队探访抗联旧址的志愿者小分队,他们在密林中再次唱响了《露营之歌》。志愿者们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就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标签:抗联;抗联精神;哈尔滨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