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河南这个县 3年拒绝7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
2018年09月14日 08:29:25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杜福建

  3年拒绝70多个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河南桐柏生态立县加快绿色崛起——

  厂区绿植葱郁,路旁花树点缀,货车来回穿梭——河南桐柏县博源新型化工有限公司内一派火热生产景象。

  这家在河南率先获得卫生注册的小苏打生产企业,拥有国内唯一通过绿色食品标识认证的碱类产品,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一。

  博源公司的发展,是桐柏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产业的缩影。位于淮河源头的桐柏近年来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坚持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探索“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2017年桐柏城区大气环境优良天数为266天,优良率73%。淮河出境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提升。目前,绿色改造使得桐柏充满“绿色动能”:2017年,全县税收收入5.2亿元,其中绿色产业税收3.7亿元,占比71%以上,绿色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凡有违绿色发展理念的项目必然受到排斥”

  要走绿色生态之路必须发展高质量的生态工业,桐柏的解题方式是:以铁腕治污倒逼转型升级,形成产业新的发展活力。

  当地一方面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另一方面超前规划,按照国家级工业生态示范园的标准,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聘请专业人员规划建起安棚化工专业园区。

  桐柏县长贾松啸说,建园之初,县委县政府就确定了“三个不让步”:影响生态环境的不让步,安全生产不达标的不让步,影响整体规划的不让步。

  5年过去,桐柏化工产业集聚区已发展成为全国纯碱产量最大的产业集群,以及能源综合利用、环保节能的“百万吨级”中国天然碱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级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单位。

  随着工业循环化改造的升级,“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文化悄然形成,并渗透到桐柏工业企业管理各层面。

  在中源化学公司总控制室,记者看到,数十台电脑一字排开,各个生产部位状况通过信息系统实时传输处理。公司对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都已实行信息化控制。

  “为了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积极性,公司建立了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坚持节奖超罚。”中源化学公司总经理孙朝晖说,仅2017年,生产成本降低近2000万元,纯碱分厂岗位职工人均奖励兑现1500元。

  如今,像中源化学一样,桐柏各大工业企业纷纷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当地因势利导,采取过硬措施促使企业废水处理回用、烟气脱硫、除尘和污染物在线监控等设施安装,坚持“凡是绿色产业必然备受欢迎,凡有违绿色发展理念的项目必然受到排斥”这一发展底线。

  通过制定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地方标准”,该县近3年先后拒绝了70多个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大个儿”工业项目。

  破解“大而全”,在发展“特和精”上下功夫

  蜿蜒逶迤的村村通公路,绿意盎然的生态茶园,整洁靓丽的村容村貌……初秋的桐柏吴城镇,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观光。

  不仅有高“颜值”,桐柏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上个世纪80年代,根据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红遍大江南北。

  正是这种“房在景中,住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图景,使桐柏县实现了红色文化、田园风光、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让“开门见绿、出门赏绿”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一种享受,还增加了群众收入。如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都来自绿色产业。

  “位于淮河源头,我们在发展中着力破解‘大而全’,在‘特和精’上下功夫,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桐柏特色的生态产业之路。”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桐柏,种植艾草作为一个产业异军突起,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新鲜事儿。

  贫困户殷哲华没有想到,种植4亩艾草每年能被当地艾草企业收购,她还在村口的就业基地找份工作,每月都拿到固定工资,一下子“拔了穷根”。

  “离家近,接送孩子上学也方便,还不耽误家务活。”殷哲华说,在厂子里手工制作艾条,5分钱一根,手快的一天能做2000多根,一个月至少拿2000元补贴家用。

  如今,像殷哲华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新兴特色产业就业基地找到了致富门路。2017年,桐柏新发展艾草3.6万余亩,6900余户从事艾草产业。

  为了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桐柏县专门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组建了县茶叶(艾草)产业发展办公室、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等机构,实现了一个产业一个领导班子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花生国家级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及茶叶、水稻、中药材、蔬菜、桃等8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茶叶、夏枯草、莲菜3个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区,群众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标签:小苏打;绿色;产量 责任编辑:丁慧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