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高质量发展看安徽】安徽凭啥逆袭 解锁高质量发展背后密码
2019年11月11日 16:00:05 来源: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彭旖旎 苏艺 张旭 严飞 张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安徽坚定地走党中央确立的创新驱动之路,以生动的创新实践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也为国家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出日益澎湃的科创动力。日前,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安徽,探寻安徽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密码。  

  原始创新把握科技竞争主动权

  “科创黑马”“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未来世界的创新中心”,近年来,一向低调的合肥频频被世界聚焦,逆袭的资本源于基础科学的源头创新。

  最能代表合肥科学实力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风严谨的中国科技大学,一个是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的科学岛。

  在科学岛,记者们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的带领下,一睹“国之重器”——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的真容。匡光力长期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托卡马克低杂波驱动电流技术及实验研究工作,说起晦涩难懂的科学成果娓娓道来,他说自己亲眼见证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全过程。

  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研究型院校将科学基因和创新源头嵌入合肥,塑造了合肥城校共生、创新驱动的独特城市特质,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起源于中科大的科大讯飞,最近时常因为“黑科技”红出圈。在采访中,中央媒体的记者们见证了用多语种播新闻的模拟真人主播,几秒就能做完一张卷子的A.I.神力以及声音秒变文字的效率工具讯飞录音笔。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感慨,如果不是在合肥的话,讯飞可能很难获得这么长时间的关切和包容,“安徽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到讯飞来,不会说你今年要交多少税,今年能做多大规模,而是说一定要做扎实、要做稳当,要把技术创新做好。”刘庆峰说,合肥表现出的对于高科技企业前期基础研发的容忍度和包容性,是独一无二的。

  采访团的记者正在观看埃夫特公司展出的机器人

  合肥的创新土壤孕育了科大讯飞,也吸引着京东方、长鑫存储等“业界航母”。当年合肥以独到的眼光和魄力,吸引京东方落户。随着京东方第10.5代TFT-LCD生产线的建设投产,合肥成为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演绎出城市与企业“互相成就”的佳话。

  今年9月,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标志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成为合肥深耕创新源头的又一力证。“合肥集成电路产业有基础,并且在科教、人才、区位等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是我们最终选择合肥的原因。 ” 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一语中的。

  记者们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的带领下,探秘科学岛。

  当前,突出原始创新的安徽正在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10个省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启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全省科研机构数已超6000个。

  聚焦“卡脖子”问题突破,安徽围绕动态存储芯片、智能语音、超薄玻璃、工业机器人伺服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第一批3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

  “合肥具有源头创新的土壤,正是这样的土壤,孕育了科大讯飞等创新型企业。”调研行成员、《工人日报》要闻部副主任车辉在采访后感慨,源头创新是安徽高质量发展中的最大优势。

  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接受“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采访。

  本源量子和国盾量子位于合肥量子大道的两边,就是在这个看似寻常的马路上,孕育着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量子竞争的新势力。

  量子通信是中国在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名片。2017年5月,安徽将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2017年12月,安徽设立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用于支持量子信息技术科研和产业化。

  从中科大的一间实验室开始到核心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从产业“无人区”一路走来的国盾量子正在申请科创板IPO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外界对新科技的理解,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安徽从省市到县区,都聚焦源头创新,舍得在基础研究方面大力倾斜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勇说,安徽量子信息科技领先世界的基础,是科大国盾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土壤,安徽宽松的创新环境,让“技术高地”加速成为“产业集聚地”。

  和赵勇一样,感叹合肥创新氛围浓厚的还有刘青松。刘青松博士是“哈佛八剑客”之一,也是中科普瑞昇的创始人。当年,“哈佛八剑客”放弃国外优越环境,毅然来到科学岛投身科研的故事已经成为合肥吸引人才的佳话。刘青松创办的中科普瑞昇,则演绎着这个故事的新篇。

  从科研人员转型办企业,刘青松直言自己一开始对办企业的流程完全不懂,这些事务全部由政府包办,刘青松和团队只要专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第二代生物芯片。

  刘青松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创业初期的故事,由于所做的事情是完全创新的,监管机构不知道如何批资质,“合肥高新区一位领导说,我写个保证书,就让他们先干起来,先干再说。”

  “他这样做是担很大风险的,但基于对我们的了解,愿意这样帮助我们。”刘青松说,中科普瑞昇还是安徽第一批享受股权激励的企业,这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

  据了解,为了构建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用环境留住人才,合肥天使投资容错率达30%。合肥还勇于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在全国率先取消科技成果专家鉴定,第一批开展国家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股权激励各类管理及技术人员1597人,激励总额近4.75亿元。

  产业创新 谱写安徽制造新篇章

  在钻石飞机制造厂的车间里,工人正在组装飞机。

  “咔嚓”“咔嚓”,伴随着机械臂的不断扭动,一只只箱子被抬起,放到了传送带上,以往需要人工来搬运,如今用机器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在七八年前,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还只是奇瑞公司的一个设备采购部,但经过这些年的迅速发展,如今埃夫特公司已经是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无人化、自动化的基础,也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公司的展览大厅,机器人可以像人的手臂一样灵活,作出舞剑、舞龙、组装、切割等各种复杂动作。这神奇的一幕幕让采访记者赞叹不已。“我之前来过一次芜湖,印象中这是一座风景秀美的江城,但今天我在这里看到具有如此高科技含量的机器人,很是惊奇。我希望智能装备能在更多的场景获得应用,经过今天的采访,我对中国制造很有信心。”央广网记者刘一荻告诉记者。

  芜湖人常说一句话:“天上飞地,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我们都能造。”除了芜湖造庞巴迪跨座式单轨列车和奇瑞汽车,当地又把目光瞄准了制造天上的飞机。

  在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仓库里,一座座洁白的小飞机线条优美。2017年8月28日,芜湖自主生产的钻石飞机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成为国内首家以国外型号合格证(TC)为基础,进而取得中国生产许可证(PC)的飞机生产制造企业。当天,一架双发四座固定翼通用飞机——钻石DA42飞向天空,在蓝天上浓墨重彩地写下了属于安徽的一笔。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钻石飞机的上天,正象征着安徽制造要一飞冲天的雄心壮志。新华社记者曹力说,在他的传统印象中,安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是一个农业大省,矿产资源大省,但是通过这几天的调研,他真切感受到了安徽正在向工业制造强省的转变。

  水清岸绿 打造生态环保“安徽样板”

  十里江湾风光。

  十里江湾,以前是芜湖的一个环境“痛点”,众多小制造厂分布在这里,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堆放,让人不愿靠近。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7年5月,芜湖市启动了专项整治工作,下大力气对“十里江湾”及上下游200多个非法码头、修造船厂、非法砂点进行拆除清场。如今的十里江湾,水清岸绿,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羊城晚报记者陈泽云第一次来到芜湖,夜间徜徉在江边欣赏这里的美景,“一边是滔滔的江水,一边是璀璨的夜景,这是一个城市很好的名片,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的代表作。”

  而在距芜湖200公里外的黄山,新安江从这里发源,向东进入浙江,与钱塘江汇合,著名的“十里画廊”便是在此。碧绿的江水,葱茏的两岸,令人如在画中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条江水,成了黄山市民的共识。

  每个周一,在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生态美”超市门口,村民们就排起了长队,她们个个手里拎着垃圾袋,里面装满了捡来的烟头塑料瓶等废品,来到这里换生活日用品。每个村民都有一个小蓝本,记录他们用垃圾兑换的积分。

  生活垃圾可以换日用品,这是黄山市在2018年9月推行的一个创举,这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民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要我保护环境”变成了“我要保护环境”,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政府推动到全民参与。一年多来,潜口村累计兑换人数达到了7408人次,兑换垃圾4.5吨,农药废弃包装物1.2万件,兑换生活用品金额3.3万元。不仅如此,“生态美”超市还与脱贫攻坚相结合,89名党员捐赠1068积分给贫困户,吸收29名贫困户参与生态美超市志愿服务。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芯屏器合’四个产业板块,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崔恩慧在采访结束后表示,安徽的创新发展颠覆了大家的传统印象,很有借鉴意义。

  光明日报经济部记者邱玥说,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创新驱动,安徽都处于全国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次采访,让我们了解了安徽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会通过报道,讲好安徽高质量发展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安徽创新发展背后的密码。”

  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争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内涵……今日之安徽,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热潮;未来之安徽,将在新征程上,继续写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记者 彭旖旎 苏艺 张旭 严飞 张弓)

标签:创新;安徽;合肥;芜湖;量子;机器人;创新驱动 责任编辑:孙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高质量发展看安徽】安徽凭啥逆袭 解锁高质量发展背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