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走进贵州持枪村落 听岜沙的新故事
村里大部分人都姓“滚”;以前靠给游客表演打枪赚钱,如今开网店卖起土特产
2020年08月05日 05:54:18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华姣

  浙江在线8月5日讯(记者 华姣)这是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沙村,全村2500人,纵使今日,男子们依旧人人腰挎利刃、手握火枪——合法操作,人手一本政府部门颁发的持枪证。

  在这个村子,不要随便问人“您贵姓?”因为答案或许就一个字:“滚!”对,全村大部分人都姓“滚”。

  在光怪陆离的互联网时代,岜沙像一个异类存活于当世。

  他们上一次见诸于媒体,是3月份,疫情期间,四名身着苗族服饰的少男少女,环佩铃铛,扛枪玉立,站在村口检查来往行人的健康码,有好事者发了一句:“持枪护村,中国最硬核的抗疫。”

  从江至今贫困,杭州市萧山区是其对口帮扶的区县——记者便是从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得知此线索后,远赴岜沙,发现一个千年不改部落风貌却又能淘宝购物做直播、将原始与现代浑然一体的村寨。

  一年收入几千块

  全靠打枪表演

  岜沙,在当地念作“bia sha”,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千百年来极少有外人进入。

  村子不大,好在足够霸气,是中国最后允许持枪的村庄,凡是年满18岁的成年男子可终身佩戴枪支。不过使用的枪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枪制作成本大概九百多元,为了给家中刚成年的男子配枪,父母或许要攒上好几年的钱。

  在这里,最大的看点就是苗族男子,除了肩扛长枪,一身黑亮的侗布,高盘发髻,用镰刀剃光余发,也足够吸睛。岜沙的男孩子长到16岁,就要举行一种古老的“成人节”仪式,由寨老主持,将其头顶周围的头发用镰刀剃掉,只留下头顶部一小撮头发挽成发髻,发尖飘散于脑后。

  记者问当地村民王往兄:“你怎么没有留发髻?”“我16岁时刚好去广州打工了。”王往兄腼腆一笑说,“我那时候也是第一次出门,最先到了广州市番禺区,啥都不懂。”

  在广州打工的王往兄,换过多种工作,缝过外贸鞋子、做过小挎包、也进过绣花厂,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最后在工地上做了8年苦工,虽然每月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但和贫困封闭的村子里相比,这笔钱已经属于惊天巨款。当地很多小伙子一年收入不到一万,闲暇里只有在景区表演打枪和给游客摆拍,可收入也有限。

  如此收入,怎么娶亲?“所以啊,外面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我们这群人都是单身汉。”现在因为疫情,表演节目暂停,更加没有收入了。“过去几年,有些孩子通过假期参加表演和跟游客拍照就能赚够他的学费了。”

  种糯米

  开淘宝店做直播

  “当时岜沙苗寨有不少人外出打工,是我自己想回家创业。”王往兄说。

  2015年,王往兄回到岜沙苗寨,加入“从江县神秘岜沙传统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和加工,也就是质量和安全。所以也很辛苦,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要出勤,他说:“目前这里有72户农家和我们合作,已经付了20万定金,我会去给他们发谷种,主要种香红糯。”王往兄介绍,1000多亩地,一年一季,每年大约能收150吨。

  同年,长王往兄一岁的阳少华从湖南携妻小来到岜沙苗寨,阳少华夫人姓路,是本地侗族姑娘,也正是因此,受娘家人的召唤,夫妻俩来这开了旅游小商品店,加入合作社,成为负责人之一,一干就是5年,也与王往兄成了好兄弟。

  2016年,农产品上行,当地工信局请来了淘宝大学给大家培训,阳少华的淘宝店“远古岜沙土特产店”也就是那时候正式开张的,主要销售当地原生糯米、辣椒、腌肉等。“后来想到办法,通过线下旅客来推动线上销量。”阳少华说道,“三年时间,游客关注淘宝店铺有4000人左右,经常购买的就有200人左右,通过网店直接购买的还有1000多人。”

  “像新米出来了,我和王往兄都会发朋友圈。”阳少华说,“最远一单还卖到过香港,但只能发到深圳、珠海,顾客得过关取,也就15.2元一斤,可能是真的喜欢吃我们岜沙糯食,哈哈。”

  去年,淘宝店靠着阳少华夫妻俩自己运营,日均访客量可达5000人左右,日均流水能做两三千元,“不过……”阳少华叹气道,“今年因为疫情,没人来旅游,销路也不好。”

  4月23日,王往兄的朋友圈发了一条在田间劳作的视频,并配文:“我从小就从事这个行业,虽然谈不上专家,但一定是专业,水稻不是单单这样就种出来的,是千辛万苦,是多少汗水才赚到一粒米出来的。”

  事实上,现在每月赚的钱远没有在广州干苦力的钱多,王往兄说:“今年更是没赚到什么钱,可能还要赔钱。”但人需要的归属感,永远在他的归属地吧。

  未来想做

  物联网+农业+体验

  “通过合作社如此一来,比起旅游分红,每户人家一年就可以增加七八千元的收入。”王往兄说,现阶段该模式成功与否关系到72户老百姓今后的日子。

  据了解,目前岜沙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员共有600余人,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0%,而旅游分红大概为一年1000元每户。

  “父母对我没有太高要求。”王往兄说:“他们只希望我早点成婚。”因为早年就外出打工,今年已经35岁的王往兄错过了当地最佳婚配年纪,和他年龄相仿的同村姑娘早已嫁为他人妇。

  眼下,王往兄还是努力奋斗的工作状态。疫情期间,来岜沙旅游没有表演节目,王往兄的朋友圈就全是田园生活和农村的美味。

  “想做物联网+农业+体验,这就是我未来的规划。”王往兄说。

  走完一圈原生态的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而吊脚楼里,几位年轻人畅谈互联网,开淘宝店、做直播,他们有梦想,渴望依托旅游,结合电商,从脱贫到美好生活。

标签: 责任编辑:陶悦清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走进贵州持枪村落 听岜沙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