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字体:
—2022—
08/14
15:28:14
2022-08-14 15:28:14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黄鑫

  核心产业规模超4000亿元,企业数量逾3000家——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初步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

  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已取得积极进展,在重点行业建成了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了一批典型行业解决方案。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透露,工信部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手段,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

  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系统布局和系统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创新产品应用、新兴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杨春立表示。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

  具有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3000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和品牌,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一批智能芯片取得重要突破,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过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数达到185.4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全国建成多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各地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特点积极提供应用场景,加快技术创新速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带来深刻改变,制造、物流、商务、医疗、影视、零售、游戏、金融、文旅等各方面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众诚智库高级副总裁柳絮说。

  技术产品加速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有力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杨春立说。

  比如,飞机核心部件尾翼的复材检测,以往需要几位老师傅数小时的协同工作,以及几十万元的对比检测样本成本。采用腾讯云和中国商飞打造的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系统后,检测过程仅需要一个普通检测人员几分钟的时间,检测成本也降至2元。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京东云以“智能终端+弹性算力”模式,为江苏常州区域实现供需对接,将闲置产能及算力有效利用,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赋能区域生产产能“一网通享”。目前京东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功接入常州区域内600余家工厂的4万多台设备,并成功消化剩余产能3亿多元,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快速形成,广泛渗透、高度综合、集成应用和效益倍增的发展范式初显。”杨春立说。

  任爱光表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表现之一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培育成长出一批“传统行业+人工智能”的典型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导出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

  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检测效率和设备利用效率。在智慧教育领域,多所学校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教育云平台,借助智慧云课堂、智能测评、智能作业、移动课堂、个人空间等核心应用,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目前,国内已获批40余张人工智能影像医疗器械3类证。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融合发展。为了提升效率并减少人员接触,医疗服务需要更具弹性和拓展性,移动设备需求强烈,智能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产业需求迅速显现。”柳絮说。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推动产业变革,提升要素价值,促进服务创新,重构发展范式,催生智能经济形态。

  任爱光介绍,工信部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大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攻关,加快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应用,打造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据了解,工信部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产出一批优秀产品,构建起研发和应用“快车道”;批复建设了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部省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了一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并开放行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催生了一批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方法。”杨春立说。

  “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柳絮认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化程度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商品化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道德伦理等挑战也将日益突出。

  除了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之外,任爱光表示,工信部还将持续改革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各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降低成本,有效赋能中小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真金白银”的应用市场。(记者 黄鑫)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初步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

  当前,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已取得积极进展,在重点行业建成了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形成了一批典型行业解决方案。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透露,工信部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先导区作用,通过“揭榜挂帅”等手段,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

  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系统布局和系统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初步形成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创新产品应用、新兴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杨春立表示。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6倍多。

  具有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企业数量超3000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领域涌现了一批领军企业和品牌,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催生了一批龙头企业。

  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面向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一批智能芯片取得重要突破,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通过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数达到185.4万个,培育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全国建成多个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数量与质量不断提升。

  “各地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特点积极提供应用场景,加快技术创新速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给生产生活、社会管理带来深刻改变,制造、物流、商务、医疗、影视、零售、游戏、金融、文旅等各方面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众诚智库高级副总裁柳絮说。

  技术产品加速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有力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杨春立说。

  比如,飞机核心部件尾翼的复材检测,以往需要几位老师傅数小时的协同工作,以及几十万元的对比检测样本成本。采用腾讯云和中国商飞打造的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系统后,检测过程仅需要一个普通检测人员几分钟的时间,检测成本也降至2元。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京东云以“智能终端+弹性算力”模式,为江苏常州区域实现供需对接,将闲置产能及算力有效利用,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赋能区域生产产能“一网通享”。目前京东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成功接入常州区域内600余家工厂的4万多台设备,并成功消化剩余产能3亿多元,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快速形成,广泛渗透、高度综合、集成应用和效益倍增的发展范式初显。”杨春立说。

  任爱光表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表现之一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培育成长出一批“传统行业+人工智能”的典型企业,推广应用一批智能化升级的典型案例,导出形成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

  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检测效率和设备利用效率。在智慧教育领域,多所学校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智慧教育云平台,借助智慧云课堂、智能测评、智能作业、移动课堂、个人空间等核心应用,形成学生、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者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与服务便捷性,目前,国内已获批40余张人工智能影像医疗器械3类证。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工智能与医疗领域的融合发展。为了提升效率并减少人员接触,医疗服务需要更具弹性和拓展性,移动设备需求强烈,智能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产业需求迅速显现。”柳絮说。

  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推动产业变革,提升要素价值,促进服务创新,重构发展范式,催生智能经济形态。

  任爱光介绍,工信部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大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攻关,加快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应用,打造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据了解,工信部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产出一批优秀产品,构建起研发和应用“快车道”;批复建设了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部省协同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了一批5G基站、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并开放行业数据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催生了一批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方法。”杨春立说。

  “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柳絮认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化程度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商品化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道德伦理等挑战也将日益突出。

  除了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之外,任爱光表示,工信部还将持续改革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各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降低成本,有效赋能中小企业,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真金白银”的应用市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工信部;实体经济;智能;产业规模;融合责任编辑:李心怡
国内综合
国际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