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3

中国2000万“空巢青年”引关注 成长不应被贴上悲情标签

编辑:沈正玺
导 语

他们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但是他们远离家乡选择独居。“空巢青年”这个词近来被媒体和社会频频提及。调查显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比普通人自由。

57cfbbabd2120.jpg

(插图来自网络)

  浙江在线2月2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沈正玺)中国有一个年轻群体正在城市蔓延,他们大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但是他们远离家乡选择独居。“空巢青年”这个词近来被媒体和社会频频提及。调查显示,“空巢青年”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但是也有人认为,他们比普通人自由。

  一个人住,一碗面就可以解决晚餐,27岁的张豪杰说,虽然独居没什么不适应,可也有孤独寂寞冷的时候,即使是休息日,他也更喜欢去办公室。而24岁的王振霖则更享受独居生活。他认为在独居的环境中,自己可以寻找自己的快乐,比如健身,和朋友出去吃饭聊天,再就是看看书看看电视。

  新华网的报道援引的一项数据显示,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数量目前已经接近2000万人。今年开始,“空巢青年”越来越多的得到关注。

  “空巢青年”除工作外,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他们更愿意在美食、服饰、数码产品等方面上花钱,追求高品质。21%的“空巢青年”有“月光”现象或轻度负债。

  悲观者认为,跟“空巢老人”一样,“空巢青年”除了身单影只外,孤独与寂寞已成为一种常态。没有人与他们说话,自己也不愿意找人沟通,把一切都埋在内心深处,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既无法及时得到分享,也无法有效进行交流与沟通,他们如同生活在真空中一样,尽管处于繁华的世界,却与这个世界隔离得很远。

  而且,在消极人看来,表面上“空巢“是一种居住和生存状态,其实更是一种精神和生活态度。“空巢之痛”早已成为一个社会共性问题,是精神的荒芜,是思想的贫瘠,让每个人都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物质上的获得越来越多,精神上却日益无助而失落。

  其实,仔细想想,谁不曾经是所谓的“空巢青年”呢?这其实是一种最正常不过的居住状态。再多的悲情,只是一种非理智情绪的表达。

  年轻人在毕业之后、结婚之前,选择“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的独居状态,追求独静,恐怕在无论哪个时代,都是一种真实存在。

  每个人都会在年轻时面临挫折和坎坷,这正是人生的经历阶段,更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青春里奋斗的快乐,有创业的激情,有拼搏的冲劲,顽强的奋斗和不服输精神最后都可能成就更大的快乐和幸福,年轻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精彩人生的励志,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将这个年轻的群体贴上如此悲情的标签呢?

  (综合央视网、法制网、西安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