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1

节日民俗“禁忌”多 清明节真的“不快乐”吗?

编辑:周舸
导 语

如果有人祝福你节日快乐,你会做何反应?是欣然接受,还是默默翻个白眼?清明节真的不快乐嘛?

timg.jpg

  浙江在线杭州4月1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周舸)转眼,今年的清明节又来到了眼前。清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是专门为祭祀逝者所设立的节日。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去祭扫先人,缅怀对已逝故人的哀思。

  那么,如果有人祝福你节日快乐,你会做何反应?是欣然接受,还是默默翻个白眼?清明节真的不快乐嘛?

  清明节说“快乐”不容易?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祝福对方“快乐”总是会给对方带来开心,也会收获同样的祝福。可是“快乐”和“清明节”在一起,这样的组合从语法上看起来好像挑不出错儿,可听起来却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说到底,我们不说“清明节快乐”,是因为汉语文化下的语境很难接受这样的组合出现。

  那么,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呢?有观点认为,当今社会文化中的清明节,是与祭祖、扫墓这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祭祖和扫墓不一定意味着悲伤,但是一定意味着庄重、肃穆,这种环境与“快乐”是万万不搭边的。

  上述观点也指出,更要紧的是,祭祖和扫墓意味着与死亡、鬼神有关。中国传统思想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态度让人对相关话题敬而远之、闭口不谈,“快乐”这种对鬼神不远不敬的态度,更是万万不可取的。

  正是清明节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让“清明节”和“快乐”的搭配格格不入,让人们对“清明节快乐”这种话感到反感,不但读不出祝福,多心的人甚至还可能感受到一丝丝恶意。

  清明不止一天 古人清明活动更多

  “清明祭祀是清明文化的核心,但清明是个很长的节,因此有多重内涵。”重庆工商大学民俗专家段庸生教授介绍,清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就是说,近20天内均属清明期间。

  “清明万物复甦,清洁而明净,古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农耕活动。”段庸生表示,古人过清明最重要的习俗虽是祭祀,但还会乘着清风踏青、放风筝、吃寒食、插柳、荡秋千、蹴鞠、马球、射柳等。

  其中清明节祭祀,又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祭祀扫墓时都庄严肃穆,规规矩矩,但仪式结束后,就变得非常轻松,从对逝者的尊敬中转入自然的亲近。在反映清明扫墓结束后的古代图景中可以看到,各家各户的孝子贤孙会借着祭祀后的机会,尽情游乐,活动的项目还很丰富多彩。

  “诗歌证明,古人过清明,欲断魂是一面,开心是另一面。”段庸生举例除了著名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外,唐末《长安清明》中也描写了“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的欢乐场面。

  历史穿越现实 清明理应“快乐”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坦言,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

  高巍分析,之所以可以说“清明节快乐”,是缘于该节日的主题内容及历史传统。因为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其主题内容十分丰富,它既将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糅合在一起,又贴合春天正处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万物复苏、生气勃勃的节气特征。

  “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高巍进一步指出,清明节并不是悲伤的节日,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慰藉。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

  “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高巍说。

  (综合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华龙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