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9

从鼓励到强制 国内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编辑:王艺
导 语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timg (13).jpg

  浙江在线4月19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王艺)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把生活垃圾仔细分成厨余、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并分别投放到规定的不同颜色垃圾桶里,结果环卫车一来,三个桶里的垃圾倒在一起拉走了……

  这种“摆样子”“做秀”式的分类,显然无法解决垃圾减量、处理利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46城市的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农贸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企业负责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

  国内垃圾分类缘何又回到混放混装

  2000年,我国已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8个城市列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14年部分城市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在试点居民区,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垃圾分类后,又回到了“混放”“混装”的原始状态。

  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不言而喻,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推行起来为何如此艰难?所有试点市竟无一家获得整体的突破性进展,问题出在哪里?是投入不足、分类不科学抑或管理跟不上?还是遭遇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或观念的顽固抵制?这些都值得决策层面省思。

timg (9).jpg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我国垃圾分类之所以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在于缺乏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推行垃圾分类监督、考核、激励和处罚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垃圾分类是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系统,而目前大多数城市分类垃圾运输车辆不足,仅有垃圾焚烧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易腐垃圾处理工艺设备研发滞后,即使垃圾分好类了最终也只能混合处理,“先分再混”问题突出。

  人们已经领教,垃圾分类不是个简单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调动大量社会资源,更考验一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从源头到中间环节再到终端处理,任何一个环节执行不到位,都可能前功尽弃。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们最为欠缺的。

  明确责任人强制分类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环保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所用卡车长度近50.4万公里,能绕赤道12圈。

  其实,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施垃圾分类,就是把垃圾处理的工作重心从末端治理转向前端减量,从源头促进垃圾减量。有关专家建议,在实施新一轮垃圾分类过程中,应吸取此前试点的经验教训,可以以垃圾末端处理方式指导前端分类模式,通过废品回收和垃圾收运融合、先期实施干湿简便分类、对有毒有害垃圾进行专业处理等举措,妥善有序推行垃圾分类。

timg (12).jpg

  《方案》在“强制分类要求”里提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结合本地实际,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

  《方案》还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提升分类回收和处理水平。

  【延伸阅读】日本垃圾分类细致入微

  扔垃圾在日本是一件“天大的事”。社区不仅会发放一本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指南,而且还有工作人员详细讲述相关要点。  

  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要求十分严格,基本上都细分到十几种。一个饮料瓶,要经过好几步才能扔掉。首先将标签和盖子取下来,归入可燃烧垃圾,塑料瓶身要用水洗涮干净,归入资源类垃圾。

timg (11).jpg

日本的分类垃圾桶(网络图)

  扔垃圾时间也非常固定。比如,厨余垃圾等可以在周二和周五扔掉,废旧报纸等只能在周四扔,小型金属物品等只能在每月的第二和第四个周六扔,每天限定在早上7点到9点。

  日本垃圾分类做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实行社区自治,居民互相监督。社区值班人员早上7点之前就会把盛放垃圾的箱子和筐子摆出来,收完垃圾之后,还要对盛放垃圾的区域进行清理。垃圾回收车会拒收没有进行分类的垃圾,这时,值班者就要找到其主人,并监督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综合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广州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