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夏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湿地,能够给“发热”的城市降降温,显著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近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印发文件,要求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与此同时,环保部已联合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正推动天津、河北等地建立7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浙江在线5月22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洪慧敏)步入夏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湿地,能够给“发热”的城市降降温,显著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近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印发文件,要求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湖泊、沼泽、滩地等,其最明显的标志是有水的存在。
目前,我国拥有湿地8.04亿亩,其中自然湿地约7亿亩,湿地保护率46.98%。我国湿地率仅5.58%,远低于世界8.60%的平均水平,为世界人均湿地面积的1/5。
中国湿地利用强度远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受威胁程度和保护压力较大。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显示,湿地主要受到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放牧、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其中污染处于高发态势,影响面积和破坏程度最大。污染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部分湿地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有的湿地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湿地面积之所以大幅度减少,除了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占用和改变湿地用途是其主要原因,围垦和基建占用是最关键因素。
据介绍,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
世界自然基金会去年发布报告称,湿地、湖泊和河流受到自1970年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伴随着湿地等减少,一些地方生存的物种数量下降了81%。
据调查统计,我国仅有25%的公众对湿地有所了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仅仅存在于公众层面,还存在地方政府决策层面,湿地保护和利用关系恶化,有些地方甚至掠夺性地利用湿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据介绍,此前,森林、海洋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中,唯独湿地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去年12月,国办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了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
《方案》称,要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7亿亩,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把《方案》相关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办法。如加快推进湿地立法,实现依法治湿;逐级落实湿地面积管控目标,推进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地方政府保护湿地的积极性;尽快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等。
“逐级分解落实湿地面积管控目标,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落实到具体湿地地块,十分必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明祥表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应是湿地生态系统内保护价值最高、保护最为紧迫的空间区域。”
『延伸阅读』
今天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
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说,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将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推动各地将包括具有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按照山水林田湖整体性保护的部署,全面提升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据介绍,环保部已联合国家旅游局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正推动天津、河北等地建立7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时值五月,走进位于玉环漩门湾湿地的碧桂园景区里,但见玉环湿地花开不断,美景如画。
(综合自中国经济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