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5

深改组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3个环保意见 环境保护成改革热词

编辑:洪慧敏
导 语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多个意见。其中关于环保内容的最多,共有3个。治理5.6万家散乱污企业、明年发布雾霾成因,环境保护已成中国改革热词!

  浙江在线5月25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洪慧敏)环境环保,已成中国改革的一个热词。

  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多个意见。其中关于环保内容的最多,共有3个,分别是《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方案》。

  深改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意见中 环保内容占3个

  会议强调,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坚持定期评估和实时监测相结合、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从严管制和有效激励相结合、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会议指出,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要把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最规范的科学方法、最严格的质控手段、最严厉的惩戒措施,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会议指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开展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要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理顺整合大气环境管理职责,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深化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推动形成区域环境治理新格局。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强调,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要认真谋划深入抓好各项改革试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面上改革。

  环保部:若5.6万家散乱污企业都能管住 京津冀蓝天可期

  最新的数据是,4月7日至5月19日,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环保部派出的督查组共检查了1.2万家企业,有8000多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其中没有任何治污设施的“散乱污”企业3000家,甚至连北京市区内都有这样的问题企业群。这样的执法力度在中国环境治理史上前所未有。

  去年冬天几次红色预警期间,环保执法人员在一线发现,“散乱污”这个特殊的群体,其实是很多地方最重要的污染来源。

  就在5月18日的一次检查中,督查组在北京朝阳区发现,治理了多年的“十里河”建材市场仍存在很多问题。3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无法提供环保手续,无营业执照或注册地为异地,安装有大型切割机等大型加工设备,车间内充满粉尘,部分粉尘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粘合胶露天搅拌,VOCs无组织排放严重,车间内异味刺鼻。

  也就是在这一天,环保部发布空气质量预警,北京市也可能出现重污染过程。与以往不同,这次超标的污染物是臭氧,而无组织排放的VOCs恰恰是臭氧生成的重要因素。

  令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印象深刻的有天津北辰区刘家码头村,那里集聚了数百家废塑料回收、废旧电器回收、废油桶油壶回收等作坊,以及利用废品加工的小家具、小机械等企业。路两旁堆的化工废料像小山一样,蚊虫乱飞,多处烧荒火点,黑烟四起。

  这样的“散乱污”在京津冀及周边的28个城市中有多少?环保部根据各地上报的情况初步统计的数字令人瞠目结舌:5.6万家。

  田为勇说,曾经隐蔽着的“散乱污”产业群已经成为今年蓝天目标的拦路虎之一,必须花大力气死磕,环保部的要求是,10月之前,不能完成整治的一律关停。

  在督查紧盯的28个城市中,“散乱污”企业群绝非个案,几乎没有哪个省市独善其身。

  田为勇给“散乱污”企业贴上了这样几类标签:没有工商登记、没有环保手续的“黑户”;工艺落后,不符合产业政策;没有任何治理设施、污染较重;不符合当地规划布局;只有个别经营者受益,严重危害周边群众健康。

  “散乱污”,在田为勇看来,今年的大规模督查中,“散乱污”企业是环保执法人员死磕的对象。

  在田为勇看来,如果5.6万家散乱污企业都能管住,加上此前一直盯住部分的钢铁化工类大企业也能确保达标,那么今年的蓝天目标是可望可及的。

  5月底之前,环保部将发布一次“散乱污”的清单名录,这一次将是一份更清晰、更完整的问题清单,环保部将以此为依据,与地方政府签订整治的责任书。京津冀及周边的28个城市需要作出承诺,整治清单上的散乱污。

  QQ截图20170512171923.jpg

  明年两会期间雾霾的成因将有初步解释

  5月23日,环境保护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我国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均受到雾霾的困扰,冬天尤甚。而对于雾霾的成因,一直没有权威的解释。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表示,秋冬季重污染的形成,高污染物排放是内因,气象的不利条件是外因,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是动因,上述解释已经在科学界形成基本共识。但关于雾霾的具体成因,尚未达成科学共识。

  邹首民表示,环保部已会同相关部门在做实施方案,“预计明年两会期间,将有一个初步的解释和说法”。

  (综合自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